30年来,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明天,本报邀请的20位历年高考考生将走进“模拟考场”,考当日的作文题——
5位考生讲述当年高考那些事
30年来,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在每一个考生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明天,2007年高考将拉开帷幕,又有一批新的考生走进考场,书写未来。在此同时,本报邀请的20位历年高考考生也将走进“模拟考场”,重温高考。从搭上高考恢复“头班车”的考生,到去年刚刚参加过高考的大一学生,此次重返考场的志愿者代表着不同年代的考生。再次走进考场之前,他们纷纷忆起自己的高考故事。
上世纪70年代考生
高行:国有银行管理人员、上海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高考简历:1977年在黑龙江参加高考,被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录取,未报到;1980年回沪再度高考,以总分第四名考取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
翻开沾灰的课本,大脑“来电”了
我的高考整整“迟到”了10年。我是67届高中毕业生,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到黑龙江插队已十年。当得知这次高考允许我们“老三届”参加时,心中的激动无法言说。从得知消息到踏入考场,只有2个月时间,而且手头没复习资料,唯一的“宝典”是父母从上海寄来的高中教材。可当我翻开沾了灰的高中课本,大脑立即“来电”,过去学的知识很快在记忆中激活。
由于在黑龙江报名高考的知青太多,我们首先参加了一次预考。我的第一次辉煌是,在预考满分60分的语文科目中拿了58分。老师告诉我,唯一落下的2分,是“魑魅魍魉”一词里写错了2个字。那年冬天,我走进高考考场,临考前用15分钟把复习大纲在脑中滚了一遍。语文卷最难的是拼音题目,可面对作文题《当我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顿时思如泉涌,因为这一时刻我印象太深,回味太多了……
终于发榜了,望着397分(满分500分)的成绩单,满心憧憬着回到故乡上海、再度背起久违的书包。万万没想到,由于负责录取材料的老师突然病倒,我的材料竟没有被及时送到第一志愿上海师范大学的招办,就这样和朝思暮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虽被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录取,可一心想回沪读书的我放弃了。“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月忆咸阳。”那时,我常常念这首唐诗,归心似箭。
3年后,我病退回沪,进入银行工作,但我没有一刻忘记过“高考梦”。1980年,32岁“高龄”的我又一次走进高考考场,并顺利考取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业。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又攻读了硕士研究生。
■重返考场的理由
两次高考的经历使我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平时喜好写作的我迄今发表了不少散文、评论,希望再次尝试“考场写作”。
■寄语2007年考生
全力以赴地参加高考。但请记住,人生,并非只有高考。
上世纪80年代考生
周勇:普陀区残疾人活动中心副主任
高考简历:本市首批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求学的盲人大学生之一,1988年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凑到榜单前,才看到自己的名字
1981年,我从上海市盲童学校毕业,分配在一家福利工厂工作。原本,高考离我非常遥远,可是几个“凑巧”让我走进了高考考场。
1987年10月,被评为单位先进个人的我去闵行的一所疗养院疗养,空下来,就拉拉二胡。一起疗养的同事听了以后问,你怎么不去参加高考,长春有一所大学开始在残疾人中招艺术类考生了。当时,我不知道还有大学肯招盲人学生。我马上拜托同事,一有考试消息,千万要告诉我。第二年四五月份,果然得到了招生消息,我决定去考。我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就是想读点书。
接着,我就准备去盲童学校借书复习,巧的是,老师告诉我,第二天就有专业初试。当年的考试是层层选拔,通过了初试,还要去南京参加华东区的考试。先考的是专业,拉二胡的时候,我紧张得浑身发抖,胃里也翻腾起来。
考完后,不知道成绩怎样,从中午起就在发榜的地方等。下午,正式发榜了,我的视力只有0.1,只好凑近了看,还好我的名字比较简单,一下子就找到了,我和一起去考试的同学抱在一起欢呼雀跃,这一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接下来是文化课考试。带着铜尺和笔进了考场,我的兴奋劲还没过,强迫自己定下心,认真做盲文试卷。考文化课就轻松多了,还得感谢出题的老师,考的是知识面,而不是死记硬背的东西。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却并不开心,因为单位不支持,家人也反对。从上海迁出户口的那天,母亲还落了泪。
■重返考场的理由
高考对我而言,是五味杂陈。这次重回考场,只是想寻回那种美好的记忆。
■寄语2007年考生
从容应考。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