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几年来吸引留学人才近万人
深圳成海归人才创业乐土
本报记者滑翔
来自市有关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最近5年,深圳“海归”人员以每年千人以上的增长速度稳步“扩军”,留学人员已近万人大关。
一个更引人注意的数字是:选择“回归”深圳的留学人员,85%以上出国前不是“深圳人”。与“海归”派并无多少天然“血缘”关系的深圳,是靠什么吸引“海归”人才纷至沓来、创业安家的?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仅有诚意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机制、有政策、有平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事局局长王敏一句话,似乎已经精辟解题。
从特区建立之初的“零”点起步,到如今“海归”群体“领跑”众多领域,“海归经济”崛起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依托不断地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创新服务,着力构建“海归”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公共服务平台,使这座青春活力的创新之城,成为“海归”人才向往的创业乐土。
政策创新构筑“引凤”制度优势
深圳因移民而成,因人才而兴,因创新而盛。
早在1988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关于鼓励出国留学生来深圳工作的暂行规定》,拉开了深圳在引进留学人员政策上屡出创举的序幕。从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出发,深圳始终致力于优化吸引留住海外留学人员的政策框架,努力形成长效机制,筑起了对留学人员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平台。
资金缺乏,是留学生回国创业最大的“拦路虎”。为留学人员提供“第一桶金”,正是深圳吸引“海归”人才的政策创新之举。
2003年底,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抗癌新药“今又生”在深圳诞生。时间继续回溯6年,“今又生”的研制者、先后留学美日的基因专家彭朝晖,就是依靠深圳市提供的240万元启动资金,创办起国内首家基因治疗研发公司——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像彭朝晖这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留学人员,在深圳为数众多。
2000年,深圳进一步加大对留学生创业的资助力度。从当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海外留学人员来深创业的前期费用和启动资金补贴,在全国开创了重金资助“海归”创业的先河。几年来,这一“补贴”额度不断“加码”,“海归”来深创业最高可获得的无偿资助已达30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已连续7年对377名留学人员的创业项目发放了前期费用补贴,累计资助总额达3456万元。
“海归”人才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对深圳留住“海归”的魄力和效率,美国加州大学国际经济学博士毛志荣深有体会。2002年初,通过市政府赴美国的招聘会,毛志荣举家从美国迁至深圳,应聘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工作,却遇到了诸如子女上学、办理驾证、汽车上牌、购买住房、居住证签转等具体问题。情急之下,毛志荣给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对人才引进的相关公共政策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毛志荣的这封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很快,《深圳市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出台,为留学人员颁发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并在其子女入托入学、看病就诊、申请租用安居房、申办企业等诸多方面提供便利。2003年2月,随着毛志荣第一个领到深圳市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他的“烦恼”随之一一迎刃而解。
人才强市。在深圳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中,引进海外人才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对技术人才实行‘柔性引进’政策,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深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鼓励留学人员,特别是在海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并在跨国公司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工作2年以上人员来深工作”;“用人单位引进高级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符合深圳产业发展要求及相关条件的海外人才,经核准后可以个人身份直接办理入户手续”……一系列引进留住“海归”人才的政策,形成了深圳独有的制度优势。
创新模式“筑巢”孵化海归企业
海阔鱼跃欢,天高鸟飞远。
深圳积极加强人才载体建设,以创新思路搭建创业平台,为留学人员施展才干提供一方宽广的舞台。
2001年,深圳在国内组建了第一家中外合资形式的留学生创业园,打破国内留学生创业园清一色由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留学生管理”的经营模式。针对留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留学生创业园主要发挥了孵化器、项目管理、资本管理三大功能,为入园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上市公司牵线搭桥,解决他们的创业融资问题。
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王涛,就是从留学生创业园“走出来”的成功范例。1996年,王涛带着“介入医学导管技术”,来深圳创办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在政府“第一桶金”的支持下,他的产品迅速填补国内空白,把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逼出了国内市场。2002年,王涛的益心达公司进驻深圳留学生产业园龙岗孵化中心。三年后,作为首批孵化成功的企业走出“龙岗园”时,益心达已经成长为国内介入医学导管的最大生产厂家。对于自己在深圳创业取得的成功,王涛由衷地感叹:“政府的功劳占51%!”
从2003年开始,深圳进一步整合全市留学人员创业园资源,先后在高新区和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六区建立了8个各具特色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使全市创业园总孵化面积达到27.3万平方米,形成了“一市多园、有园无界、辐射全市”的大创业园体系。为了满足日渐增多的留学生企业场地需求,市政府还投资3.4亿元兴建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留学生创业大厦,为更多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业空间。
自主创新,在独具“深圳模式”的留学生创业园中得到了精彩演绎。几年来,从留学生创业园孵化成功“毕业”的企业已有270多家。在入园企业拥有的产品中,225个拥有专利,134个项目拥有版权,超10个项目在国际上获奖,超2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13个项目获得广东省奖励,75个项目获得深圳市奖励。
企业是深圳自主创新的主体。打造科技企业孵化器,也就成为深圳因势利导扶持“海归”创业的必然之选。多年来,一批不同所有制主体投资参与、运行机制各异的企业孵化器在全市六区相继产生,目前已经近30多家,总孵化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00家以上,总投资近20亿元,吸引海外留学人员500多人。
广辟渠道主动出击“网罗”贤能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深圳主动出击,不断拓宽海外留学人员的引进方式和渠道,既“请进来”又“走出去”,既“筑巢引凤”又“出海网才”,形成了多种引才方式并举的海外人才引进战略。
以政府名义组团“出海网才”,是深圳的一项创举,也是深圳一直坚持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的重要方式。从1992年到2005年,深圳先后5次以政府名义组团赴国(境)外招揽贤能。快速持续的经济发展,兼容并包的移民文化,健全完善的政策环境,“海归”创业的成功示范,使深圳成为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和就业的首选城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深圳5次“出海网才”,共有近3万人次进场应聘,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海外留学人员“回流”深圳。
“团队引才”,是深圳“走出去”造就本土英才的一项成功战略。目前,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中有400多名“海归”人士走上处级以上领导岗位;在教育系统,仅深圳大学已引进海归人才100余名;在医疗系统,深圳各大医院的院长80%以上是“海归”。他们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理念,为所在单位带来了重要变化,逐步推进了公共行政人才、公共服务人才的国际化。
“会展引才”,是深圳在国内率先积极探索的揽才新模式。“闪存盘之父”邓国顺,堪称深圳高交会引来的一只“金凤凰”。1999年,在新加坡工作的邓国顺带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闪存盘技术参加首届高交会,只有打火机大小的“优盘”一亮相就一炮走红,这使他坚定了回国创办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的决心。几年下来,以“优盘”为商标的闪存盘填补了20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计算机存储领域的发明专利空白,朗科公司成为了全球闪存行业的第一品牌和知名制造商。“没有高交会,就没有朗科的今天。”邓国顺如是评价高交会与朗科的关系。
据统计,在前7届高交会上,像邓国顺这样带着项目回国参展的留学人员达2300多名,技术项目2000多个,其中成交项目500多个,成交金额200亿元人民币。近两年,深圳又先后创办“人才高交会”、“人才文博会”,成为海外人才聚集和智力引进的新平台。
海纳百川聚人才。今年底,一个专门面向海外人才和智力的国家级、国际性人才交流盛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又将在深圳举办。大踏步走向国际化城市的深圳,在引进留住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道路上依然步伐坚定,步履矫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