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台北六月六日电 题:访藏书票创作名家江健昌
中新社记者陈立宇 曾嘉
在台北县中和市,居住着一名热心推广和普及藏书票的中年美术家江健昌,他既是台湾工艺美术“重镇”复兴商工美工科的教师,也是台湾藏书票协会的常务理事。
江健昌的画室中,琳琅满目地陈列着他的作品。从油画、水彩到版画、雕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十八般画艺样样都擅长的人,但最让记者感兴趣的还是他创作的那些小巧玲珑,十分精致的藏书票。虽然每张看起来只有大半个烟盒那么大,却与那些大画同样的抢眼,更令人好奇。风景、人物、花鸟、虫鱼均可入画。
江健昌说,藏书票对许多人来说可能相当陌生,但版画却是大多数人所熟悉的。其实藏书票就是一种小型版画。它的制作同样需透过版印来进行。要完成一张藏书票,首先必须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图案或文字,并且在票上体现出藏书家的名号作为藏书票的标签,再将印好的藏书票贴在书籍的封底内页。由于其既可作为藏书家的专用图记,又可增加图书的艺术价值。因此自十五世纪以来,藏书票便拥有“版画珍珠”、“纸上宝石”的雅号。简单点说,它就是书的身份证。
“藏书票一词,原是以拉丁文EX.LIBRIS来表示,英文则译为From the library of……或Fromthebooks of…,意思是某某人所藏或某某人藏本,后来日本人将它翻译成藏书票,传入台湾后一直沿用迄今”。江健昌说。
当记者请教他中国古代是否也有藏书票时。江健昌说,其实古今中外喜爱读书和藏书的人都习惯在书上留下一些可供辨识的记号,以确认书的主人是谁。藏书票虽起源于欧洲,但中国也有具自身特色,以篆刻为主的的藏书章,其功能和作用与藏书票类似。藏书章风行自隋唐,发展于两宋,明清时最盛。明清也是西方藏书票传入中国之际,对藏书票与藏书章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融合。现在,藏书票与藏书章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都已相当发达,只是还谈不上普及。需要着力加以推广。
尽管在世界各国和地区,藏书票多被视为只是富有者和知识阶层的高雅嗜好,但秉持“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理念的江健昌却认为,藏书票应是一般学生、社会人士也可以参与的艺术活动。因为它具有怡情养性和可提高收藏书籍品味的功效。因此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在他的指导下分别成立了“彩石”、“彩墨”、“彩拓”等多家由学生组成的藏书票会,使得藏书票艺术得以在台湾的一些校园内扎根成长。两年后,他又发起由志同道合的社会人士组成的台北县彩印藏书票学会,并于二00一年正式成立。不遗余力地为推广藏书票的创作、欣赏、交流及典藏做出奉献。
对于两岸藏书票界的交流,江健昌也非常的重视。曾多次前往大陆参加藏书票展览,与同行交换心得,并受聘为山东曹州青年书画院“首席名誉院长”。他还收藏有大陆版画名家李桦、李平凡等的作品,对古元的作品也非常的喜爱。
目前,江健昌已有不少的学生在包括北京清华大学、广州美院在内的学校就读,他相信终有一天,复兴商工也能招收到大陆的学生。
他说,藏书票虽小却同样可成为连结两岸艺文交流的钮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