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经济科技金奖组图之主打图片 ◎摄影/王杰 |
◎2001年拍摄到的“蜘蛛人”正在作业的场景 ◎摄影/王杰 |
我到东方明珠当“摄影蜘蛛人”
◎ 口述/《新闻晨报》王杰 ◎文/本报记者 徐英
从照片的上方往下的五分之四的空间是一个红色的大球体,只是在球体的表面依稀能看到呈一条线的6个点,像是被贴在球体表面,这是6个正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上作业的“蜘蛛人”。照片的空余位置被一些高楼大厦充斥着,“蜘蛛人”更显渺小。
这是获得第二届“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经济科技类金奖的《高空蜘蛛人》组图中的主打图片,也是获奖者上海《新闻晨报》摄影记者王杰最满意的作品之一。
等机会拍“蜘蛛人”工作大全景
送到“亚洲新闻摄影大赛”的参赛作品是我2001年和2006年陆续在《新闻晨报》发表过的,共10张,得奖的消息还是今天同事跟我说的(说话时间是6月4日)。这组照片之前还获得《人民摄影报》主办的“2006年新闻摄影大赛”铜奖。
这张大全景的照片是在金茂大厦顶层拍的,在去年8月份上海最热的时候拍下的。虽然之前我已经四次拍过“蜘蛛人”了,但我一直想找一个角度表达他们与这个城市的关系。
地点选好了,就在金茂大厦的最顶端,观光厅的上面。金茂大厦在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东南侧,它的楼高比东方明珠电视塔还高。现在缺的是“蜘蛛人”什么时候清洗到东方明珠电视塔东南侧。
清洗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蜘蛛人”不是每天都出工,他们看天做事:碰到刮风下雨、日头暴晒,一般不出工。加上他们工作难度大,每次下一拨人,也只能清洗十几个平方米。彻底清洗一次东方明珠电视塔,通常要一年半载。按照我对他们作业的了解,这些天该清洗东南侧。当然,这里还有清洗队给我的“线报”。
拍摄大全景还得有个必要条件,就是天气好,我希望是天空通透的日子。
一周前,我就跟金茂大厦的办公室打好了招呼,因为熟识,他们也卖我这个面子,就等我过来拍了。
阴天却出了好照片
2006年8月17日,我等到了。到金茂大厦顶楼已经9点了。“蜘蛛人”还没开始工作。要拍大全景得用长焦,我带了一个500cm的镜头,就是大家在体育场上常见的大炮筒。我在楼顶的西北侧支好三脚架,就等着“蜘蛛人”出现了。
陪我一块上顶楼的还有金茂大厦办公室主任和一名保安。办公室主任对“蜘蛛人”习以为常了,倒是小保安,没有见过“蜘蛛人”,对他们也很好奇,跟我一起等的时候,还不时通过镜头看几眼东方明珠观察情况。
今天阴天,不是我预计的大晴天,光线似乎还没达到最佳状态。可要是不来,这些天的功夫就白费了,又不知道要等多久,况且早和金茂大厦的人说好了。
10点左右,几个小黑点出现在东方明珠塔顶上,是“蜘蛛人”。我们这些搞摄影的,时间概念不是很强,有时候为了等一张好的照片,可能就是大半天。
因为“蜘蛛人”工作速度很慢,我也就没用上连拍功能,都是点拍。拍了近50张照片,直到看不到了他们。
回去看片,发现效果不错。阴天虽然光线比晴天要差,但同时也不会形成反光的现象,要知道,东方明珠的几个圆球外面覆盖的可都是铝合金和玻璃,这肯定会影响照片的成像效果。不像现在,虽然整体色调有些灰,但主体的光线和色彩展现得恰到好处。
近50张照片里,我独把这张照片挑了出来发表在本报上,因为片子里的6个人动作相对整齐,照片的结构也相对协调。
送选的10张照片,是我在考虑到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有没有我想表现的意思之后才挑选出来的:对于东方明珠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对于这个城市而言,“蜘蛛人”是渺小的;但“蜘蛛人”却是东方明珠的主导者,因为他们的劳动,这个城市的象征才这么有看头。“蜘蛛人”的价值也就在这里。
而那些能对感官产生更强烈刺激的照片,我反倒没有把它们送选,虽然那些作品还是我冒着生命危险,当了一回“蜘蛛人”才拍的。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