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靠双手创造,老人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刀子斧子锯子, |
导视二
现场同期:(刘国江)
现在这个房子是后起的
现场:老人活动
解说:
老人的住所有两间卧室一个小厅,厅中虽然光线昏暗家具陈旧,但却整洁干净。两位老人居住在两座山岭之间的一个小小山坳,三间泥土夯实的瓦屋,瓦屋旁边的猪栏里有一头喂得滚圆的小猪。房屋的周围种着各种蔬菜,早春三月,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小屋右边的山坡上,金黄烂漫清香宜人。
现场:老人摘菜
解说:
眼前的一切简单甚至有些简陋,但是却让人感到温暖。这几间小小的土屋让这荒芜的大山多了种亲切的人间烟火的气息。看着这井井有条的小院,记者想象着他们最初进山时经历了怎样的艰难。
同期:(刘国江)
开坡地 砍草 烧
那个就是刀 砍柴砍草的
解说:
当时,面对满目的荒芜,刘国江和徐朝清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了能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们开始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野岭开荒种地。
同期:(徐朝清)
背上背个娃娃
娃娃睡着了就放在沟里头 让他睡
挖土
解说:
最初的创业艰辛异常,而在土地还不够的时候,他们更多的只能以野菜充饥。他们的儿子刘明辉至今还记得当年吃野菜度日的生活。
同期:(刘明辉)
大芭蕉头啊 苦菜花儿啊 。。。等等
解说:
经过一年多艰苦的劳动,终于一块块整齐而又丰腴的田地出现在了这片亘古荒芜的大山中,他们开始用带上山的种子进行他们在山里的第一次播种。
同期:(刘国江)
种红薯 种洋芋 苞谷
解说:
辛勤的劳动终于有了结果,满山的苍碧中多了许多嫩绿,种下的粮食蔬菜都开始欣欣向荣的长了起来。
然而,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这种喜悦,一个新的难题又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同期:(徐朝清)
就是野猪 猴子
解说:
原来,这座大山人迹罕至,多少年来一直是山禽山兽的天下。而刘国江徐朝清夫妇的到来,似乎是闯入了野生动物的世界,而动物们毫不客气的掠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同期:(刘国江)A
猴子吃红苕 吃苞谷
你不看管它就吃完了
解说:
为了保住自己辛勤劳作的成果,刘国江和徐朝清常常在夜晚轮番看守着田里的庄稼,不让野兽们来糟蹋自己的口粮。
现场同期:(刘国江)
这样敲 吓它
解说:
无论白天晚上,两个人都要小心翼翼的看守着庄稼,不时的注意着田地周围的动静。
出镜:
这就是两位老人为了吓唬山里的猴子特意做的
敲起来声音特别响。。。
解说:
直到现在,每一个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这大山中都响着这清脆的打竹筒声,人与猴就在这种守望与试探中相互角力,在漫长的岁月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平衡与和谐。艰苦卓绝的开垦和守护,经历了无数次惨遭洗劫的痛苦之后,刘国江和徐朝清终于慢慢守住了自己的一份微薄的收获。有了粮食之后,刘国江马上想到出山的道路。
现场同期:(刘国江)
那时路都是荒的 毛草路 不好走
解说:
因为没有一条真正的路,刘国江夫妻上山时吃尽了苦头。到山上之后,徐朝清几乎从没下过山,为了妻子能下山看望一下亲人,也为了孩子们长大后能到山外去读书,刘国江决心修一条出山的路。
现场同期:(刘国江)B
我就修路嘛
每年修两次 下半年的时间要修路了
解说:
由于要忙于生活,刘国江只能利用农闲的时间来修路,为了能尽快有一条象样的路,他一有时间就出去修路。
现场同期:(刘国江)B
累啊 累得很
天一亮就去 晚上回来
中午就在坡上吃点冷饭
都是抽点时间
就不敢转来吃饭
要很快把那路整起
其他时间整不了
(您一个人修吗)
一个人修啊 我娃儿都那么高 那么高
还在读书
解说:
徐朝清要在家里喂猪种菜带孩子,修路完全是刘国江一个人的活。他们常走的山路多是坚硬的岩石,而刘国江只能用最简单的工具——斧子、锤子和铁錾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现场同期:(刘国江)C
这个打劈断了 翻转了
打路上的石头
因为它没有钢
出镜:
我手上拿的就是刘国江老人修路用的斧头
多年的锤打已经使它完全变形了
。。。
就是
解说:
一条山路在刘国江简陋的手斧砍凿下开始向山外延伸,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在爱的支撑中做成了。从此,刘国江再也不会担心自己得妻子儿女会在下山的路上摔倒受伤了。每次走在这条不一样的山路上,徐朝清的心里都溢满了幸福和骄傲。
然而他们生活的艰辛依然如故。
现场同期:(刘国江)
娃娃们隔一年一个
隔一年一个
解说:
刘国江徐朝清带上山的第四个孩子不幸夭折了,而他们上山之后又相继生了四个孩子。七个孩子让这个刚刚起步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累。想起当初的艰辛,直到现在,刘国江老人仍然感叹不已。
现场同期:(刘国江)
累啊 七个娃儿 两个大人 九个人
那些娃儿劳动不得
大人劳动 要生产 要修路 要赶场
要弄柴烧
都是我们两个大人一起劳动
很累 不得歇
解说:
生活一直都是这样艰苦,而他们不肯停歇开创的脚步,为了能住上一间真正的房子,他们在山上凿出窑洞,自己挖土制坯,花了三年的时间烧出青瓦,在现在的位置上盖起了三间宽敞舒适的瓦房。
同期:(徐朝清)
树皮子拿来盖的
就没像这个烧瓦
解说:
经过艰苦的开创,终于,在这个大山坳里,他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满心幸福,享受着他们来之不易的爱情,享受着一家人相濡以沫的幸福,享受着与大山共处的那份惬意和快乐。
同期:(徐朝清)
好多花 特别好看
野栗子 很甜
解说:
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他们的生活一切取之于大山,一切依靠大山,他们的爱与大山相紧紧相依。没有邻居他们与山水为邻,没有朋友他们与花鸟为朋,没有亲戚他们与风云为伴。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甘享着平常人所无法感受的一种快乐。
同期:(徐朝清)
学鸟叫
音乐
解说:
老人今天特别的忙碌,因为我们的到来,徐朝清老人特意要为我们磨制豆花儿。
现场同期:(老人)
这个磨打了多少年了?
二十几年了
(是在山里打的吗?)
这个是外面打的 这个是在这儿打的
解说:
一盘石磨几百斤重,当年,刘国江老人就是从那条比如今还要陡峭的山路上,将这磨盘背回来的。从那时起,这盘石磨就在这大山里的小屋中盘踞下来,昏暗的光线下那滋滋转动声陪伴了刘国江和徐朝清夫妻三十多年的时光。
现场:老朱推豆花 费劲
解说:
制作豆花是个烦琐辛苦的活儿,要先把豆子磨成粉末,再把用水泡过的豆磨用石磨磨成豆汁,最后把筛过的豆汁放在锅里,煮成豆花儿。对于两位年近耄耋的老人来说,整个过程着实不轻松,但是老人有着当地人热情而重礼数的古老遗风,每次有客人来,两位老人都要不辞辛苦的制作豆花儿。
现场:老人煮豆花 老大爷烧火
解说:
五十多年来,两位老人从来都是同息同止,一起感受着岁月的辛劳,一起体味着简单的幸福。面对大山,共担风雨,让他们早已形成了无言的默契。徐奶奶开始煮豆花儿,我们没有注意,刘大爷早已经坐在灶前帮老伴儿烧起了火。
现场同期:(老大爷解鞋套)
这个用草捆起不溜
在山上找柴路很溜
捆住就不溜了
解说:
刘国江老人已经有些耳背,有时候他听不清我们问他什么,交流有些困难。他自股自地向我们解释着鞋上的草套的用处。山里路陡峭湿滑,刘大爷用竹叶编织成这种套子套在鞋上,走山路的时候不至于滑倒。
现场:摆饭、开饭
解说:
忙活了大半天之后,一桌丰盛的晚餐做好了。腊肉来自于自己养的猪,青菜是屋旁的地里长的,豆花是自己磨制的,就连辣子也是自家地里收的。
现场同期:吃饭聊天
我的黑椒一年都吃不完
现在吃的是前年的
我去年就没种
解说:
尽管两位老人一直说山里没什么好吃的,然而面对这满满一桌子菜,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了那份难得的情谊。
现场:吃饭 两人舀酒吃,开玩笑
我倒给你,倒给我你又可惜了
(刘栋林)外面的人说他们不像夫妻,
像老表嫂,还开玩笑呢
解说:
席间两位老人不经意的开着玩笑,丝毫没有因为我们的在场而拘谨。那种自然流露的亲昵,让这席间充满了温暖的感觉。
现场同期:(两人开玩笑对话)
这个豆花儿老得不得了
不得了 老多少啊,
你八十多岁 豆花比你多多少啊
豆花多点嘛,
你说豆花老得不得了 都几百岁了
大家笑
解说:
山中湿气很重,每天晚饭,老人喜欢喝上点白酒驱寒。每当有客人的时候,刘国江老人都会拿出自制的蜂蜜来调酒,他说这样调出来的酒是招待贵客的。今晚的酒中老人特意调入了比平常量更多的蜂蜜。
现场同期:(我们喝酒)
来我给您打酒
哦 这个意境就高了
来 干
吃完饭收拾
解说:
晚饭过后两位老人各自收拾东西,小屋中又恢复了宁静。山中的岁月平淡而寂寞,儿女们都出山之后,深山中相互陪伴的只有他们夫妻二人。对于这种常人看来过于枯燥冷清的日子,老两口早已有了一种甘之如饴的简单心态。每天吃过晚饭,开心的时候,徐朝清老人喜欢唱些年轻时的山歌小调。
现场同期:徐老人唱歌
梅花歌
解说:
年轻时徐朝清是唱山歌情歌的高手,在最初上山的那些艰难清苦的岁月中,两人常常在一唱一和中感受他们独特的幸福人生,也从这些山歌中汲取面对寂寞岁月的勇气。
徐朝清老人年轻时曾跟随祖父在鼓乐队中吹过小哨,直到现在,她还常常幸福地哼起当年的锣鼓小调。(如果片子还长的话,锣鼓调的现场同期可以不用单上 ,用做解说的背景声,横线部分解说可删,山歌背景声贯下来,只用这一个就能出效果,用两个反而罗嗦)好
现场同期:
徐老人哼锣鼓调
解说:
大山的夜晚安静荒凉,而这灯光昏暗的小屋中却荡漾着一种暖暖的幸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