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据德国媒体报道,世界著名的法兰克福书展终于已与中国签约,中国将首次成为这个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一年一度的书展的主宾国。这是有关各方10年辛勤努力的结果。
德国之声电台日前就此发表评论说,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
这篇题为《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文化的世界跳板?》的评论认为,30年来,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增强了许多。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全世界的汉语热;二是中国电影的崛起;三是古典音乐领域的名人不断涌现。20多年来,中国的电视剧制作发展很快,产量也很大,许多电视连续剧的质量较高,但是中国的电视剧却很难打到国外,也许在韩国和日本还叫座,在欧美几乎没有市场。中国文学和图书更是一个“老大难”。
根据法兰克福书展协会2005年的统计数字,德国出版商只从中国购买了31部图书的出版许可,而同年中国出版行业从德国购买的图书出版许可为379部。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典文学有西方语言译本的不少,但是西方普通民众知晓的几乎没有。现代中国文学也有不少作品被译成西方文字,但同样主要在汉学家的圈子里流通。当代中国文学近年来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的作品有所增加,但影响力较大的几乎没有。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瞩目中心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呢?德国之声电台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主要障碍:
一,地位障碍。一二百年来,西方中心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实际上的定论,这是一个观念上的地位严重不平等的问题。但观念还是可以扭转的,眼下随着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大幅提高,世人对中国日益重视,这一障碍实际上已在迅速消失。
二,语言障碍。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有好的翻译。西方国家精通汉语的人才少得可怜,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障碍。但随着汉语热在全球的升温,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汉语翻译人才涌现。
三,思维习惯障碍。几百年来,西方人一提中国,就会想到“神秘”。中国人经过一二百年的努力才做到大致上理解西方,而西方人理解中国的努力刚刚开始。
四,对写书的限制。在文革结束前那漫长的几十年里,中国出不了世界级的书不足为奇,因为那种严格控制的出版体制注定出不了好书。这些年来,在性描写方面也许跟世界基本取齐,但在其他方面仍有一定限制。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如果中国作家把书写出来却出不了,那么有几个人愿意花那么多精力写书呢?因此文化和出版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自然是中国文学和文化全面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