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京华时报》报道,牙防组被取消后,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机构依然出现在牙膏产品的“证言式”广告中。记者调查发现,两个学会与牙防组关系密切,原牙防组的副组长、会员是上述两家学会的重要成员甚至领导。
由此看来,对待“牙防组事件”,不再是取消牙防组、审查牙防基金会这么简单,还应摸清牙防组派生出了哪些根系。同时,牙膏广告由“认证”变“验证”,其实质没有什么区别;认证主体由牙防组变为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也很可能只是换汤不换药。因此,“牙防组”是不是有一个周密的利益网络,有关部门需要给公众一个答案。
那么,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有没有认证或验证资格呢?从专业角度看似乎不容置疑,但从“牙防组事件”看,就难免让人心生疑虑:两个学会与牙防组关系密切,领导交叉任职,牙防组“有事”,这两个学会有没有问题呢?希望他们能拿出材料自证清白。
一个牙防组倒下了,其他类似的协会还在为牙膏作认证,究其原因,无非是牙膏认证有“油水”可捞。因此,笔者认为,在牙防组没有被彻底调查清楚之前,在口腔认证办法没有出台之前,应叫停所有为牙膏“证言”的活动。
首先,这样做便于规范牙膏认证行为。根据有关规定,认证机构从事认证的基本准则和收费标准都应公开,而且不得接受影响其认证活动公正性的企业赞助。但这些规定在上述认证活动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先规范再认证显得很有必要。
其次,便于彻查与牙防组有关的问题。既然这两个学会和牙防组脱不了干系,那么就要审计其财务问题:牙膏验证收了多少钱,企业赞助了多少钱,个人受益多少?对于有违规嫌疑的机构,最好先停止其验证活动,防止牙防组“借尸还魂”。
另外,暂停“证言”还能起到保护“中华”字号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华”字号是不能被少数人拿来谋利的。如果这一字号维护不好,不但影响政府部门的形象,也会对以后规范的牙膏认证和口腔保健知识推广工作造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