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连续四年把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作为“一号文件”,省第十次党代会的报告强调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黔南这样的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指示精神,结合实际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迫切。
因地制宜,切实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核心位置
农村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黔南州农村最基本的州情,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天下安。因此,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中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三基本”,着力扶贫攻坚。只有农民群众手中有钱,才能为农业丰提供保障,为农村稳夯实基础。近几年,全州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放到全国、全省大局中比,差距很大。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采取非常举措,用谋划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当前,黔南州农民增收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在攻坚克难上狠下功夫,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努力打开工作局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州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突破口。
突出特色,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在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在深入调研、把握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中共中央2007年1号文件响亮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彰显黔南特色,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部署,必须始终坚持“常规工作经常做,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争一流”,不断壮大已有产业,发展全新产业,实现产业支撑。
调整结构,构建立体农业产业链。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结构调整与立体农业产业链的进一步联系、联结,需要下大力气,在提高单产、优化品种、提高品质上下功夫,在调整中出效益,在产业链上要效益。要大力培育助民增收的增长点。围绕优质粮、烟、油、畜、菜、果、茶、竹、药、花等,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选择市场效益最好、最适合当地特点的产品,走订单农业之路。选择一些比较好的产品做大做强,打造品牌名牌,使之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培育和壮大助民增收增长点的过程中,一是扩大超级稻和杂交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抓好粮食生产,注重良种良法;二是优化区域、优化烟地、优化烟农以及主攻单产、主攻质量;三是按照农业部关于畜牧业生产要加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力度的要求,切实抓住省级优质畜禽产品基地建设的机遇,搞好猪牛羊三项工程规模化建设,努力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壮大畜牧业,使畜牧业在农民增收的份额中又有新的增长点;四是充分发挥生物和气候多样性的优势,重点抓好蔬菜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要进一步推进立体农业产业链建设。积极探索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大力推广一年三熟、多熟的种植增收模式,使一年三熟、多熟种植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希望在龙头企业,出路也在龙头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沿袭传统方式抓农业,千家万户生产,没有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农村很难有大的发展、大的变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专门安排扶持农产品加工的补助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进一步纳入议事日程,完善申报管理办法,搞好技术指导,跟踪监督问效,认真总结经验,做到“支持一户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相关产业,促进一方农民增收”。要通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根据支柱产业的发展,选择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的品牌整合有效资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品牌效应,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整合壮大一批农产品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当前,通过采取产业化经营的方式,不断培育和壮大助民增收的增长点,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我们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本地资源,优选项目,以“你助我发展,我助你发财”的胸怀和胆识,引进、培育、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科技+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模式和形式,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扎实推进农村基本农田、道路、水利、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寨面貌。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进一步抓好“三小”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病险水库治理和独山谭尧水库、贵定四寨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努力提高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同时要加强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具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配合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给予更多的扶持,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认真实施人饮安全工程,不断解决农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典型引路,建好增收示范点。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真正把联系点变成可持续增收的示范点,变成现代农业的示范点,变成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样板点。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想在前,做在前,把做好助民增收示范点的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抓实,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把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点展示出来,把科技兴农的本事展示出来,把现代农业的魅力展示出来。要在抓好落实上下功夫,重要环节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加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要积极探索整合“三补贴”(粮食、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综合直补的方式和途径,切实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同时,坚持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又要大力招商引资的原则,拓宽发展资金的筹措渠道。二是建立科技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各级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设施,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并获取报酬。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三是建立农业科技人才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科技干部的业务培训,特别是实践技能培训,建立农业科技专家人才库,探索年度考核办法,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逐渐取消按专业技术职务发放补贴的“大锅饭”做法。激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级科技人员淡泊名利、埋头苦干,当好农业科技人员的领航员。四是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根据工作进展、针对存在问题、落实上级要求,开展督促检查工作,切实把新情况研究好,把新问题解决好,把新任务落实好。
务求实效,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关键,是核心,要重点在特色产业强村、龙头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五个方面干出成效。既要做改变外观外貌的“美化”工作,更要在钱包鼓起来、新房盖起来、新风树起来、环境美起来上下功夫。具体工作中,要始终做到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集中民智、广纳民力,务求实效。
规划先行。制定既符合农村实际,又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农民意愿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按照曾庆红同志今年1月视察贵州时的“发展是首要、增收是关键、规划是基础、体制是保障、素质是保证”指示精神,坚持把规划的制定和完善摆在首要位置,科学制订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试点规划,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
试点带动。试点是为了探索方法、总结经验、推动工作。要把试点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就要相对集中资源集中抓,以达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果,切忌“遍地开花”,不得要领。在抓好省、州、县已确定的30个示范点建设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有潜力和发展后劲的乡村开展新农村建设。
产业支撑。建设新农村,关键在发展好生产,使农民群众生活宽裕起来。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选好适合各地发展的路子,确定符合市场要求的项目,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发展。要整合涉农部门的资金、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的集聚效应,切忌“撒胡椒面”。要对基础设施、优势产业等予以倾斜,切实做到实施一个项目,做大做强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形式,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激发他们的内在活力,使他们自愿为建设“宽裕、文明、整洁、民主”的美好家园而努力。
(作者系中共黔南州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