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雷
前天,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友好社区的刘敏在儿子的文具盒里发现了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很是惊讶。在她的质问之下,11岁的儿子竟理直气壮地表示:“这是我当‘跟班’,自己赚来的。”(6月7日《新商报》)小学生是怎么做跟班的呢?刘敏的儿子说:“其实,做‘跟班’很容易,就是他想吃雪糕,给我钱,我去买;他放学回家,我陪他回家;还有就是同学之间闹矛盾,我必须站在他这边,否则要扣我的工资,这点让我挺不高兴,但挣人家的钱,没办法呀。
“贫贱不能移,穷人不吃嗟来之食”。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当别人的跟班,更害怕这种等级和差别意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跟班,究竟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是取决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取决于小孩自己的判断,只要把握得当,并不太值得焦虑。
韩信小时候受过胯下之辱,可后来成了大将军;雷蒙德·克罗克做过汽车修理工的跟班,当过纸杯和牛奶冰淇淋混合饮料机推销员,结果建造了麦当劳帝国;从小寄人篱下,同样做过推销员的李嘉诚,现在成了华人首富。孩子做了别人的跟班,只要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只要不泯灭积极向上的决心,为什么不可以去赚那每月100元的跟班工资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做跟班赚取工资,他会真实体验到挣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因而更能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从而志向更加坚定,将来成就大事。
小款爷雇请跟班,有人就此认为等级意识和差别意识已经在他小小的心目中发芽了,害怕这会演变成黑社会。笔者对此实在不敢苟同。看到电视里的皇帝,百官朝拜,有几个小孩不想威武一下?看到现在的领导总有人跟着拎包开门,自己怎么会不梦想成为豪杰?实际上,小男孩多喜欢汽车、坦克、刀剑一类的玩具,希望穿着军装照相,不也就因为这些东西比较威武吗?小款爷雇跟班,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可以因势利导,教育他树立鸿鹄之志,教育他怎么去和别人相处,教育他怎样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因此,别对“小款爷”雇“跟班”上纲上线,这只不过是成人世界在孩子世界的映像,只不过是出于好奇的一种模仿,只要因势利用,加以疏导,可能就会把我们的担忧变成一种发展的契机和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仅仅就是一种童年回忆罢了。
这不是简单的孩子过家家
刘克军十一二岁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社会关系和权力地位的认知还很模糊,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只是家长的影子和镜子。现实社会给孩子们做出了太多“金钱至上”和“权力至上”的榜样:官员出行,随从少则三五个,多则几十人,迎来送往者更是前呼后拥;老板出门,跟班保镖几乎形影不离,老板要办什么事儿,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手势,下属们就能够马上办妥。在孩子面前,我们的家长过于热衷“金钱观”、“价值观”,动辄给他们灌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方为人上人”等观念,长此以往,孩子们怎能不“早熟”,个个都像“小大人”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宽慰自己,认为这只是小孩之间类似“过家家”的游戏,当不得真。但是,当这个游戏被注入金钱因素和“雇佣关系”,且多数小孩甘愿为金钱当跟班,“围着小款爷屁股后面转”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它当作一种简单的现象来对待了。如果从孩童时期就形成了“金钱至上”和“权力至上”的人生价值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难免不会以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对待工作和生活。如果这种观念妇孺皆知且全民认可的话,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悲哀呢?
多点关爱,少点零花钱
郭立场“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存在穷人区、富人区。”遗憾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贫富差距愈演愈烈。这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校园中的体现,而家长的理念乃至教育的缺失,同样是困扰校园贫富差距乱象的诱因。
面对“小款爷”雇“跟班”的新闻,我们更应反思自己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关爱,以使他们不再孤独;应该正视和重视校园贫富差距的大问题,消除由于贫富差距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障碍。除了强化必要的心理咨询工作应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外,尤其需要探索实施弱化差距感的办法。必要的时候,可限制个别学生在学校的高消费行为,并对于一些不当的高消费行为进行压制和惩处。此外,还要让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富观,让贫困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观念到了需要反省的时候了———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