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在寻找战机
本报讯据《上海青年报》报道,上海劫持女童案发生后,歹徒一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使得劫犯作案动机变得扑朔迷离。据了解,警方也是在击毙歹徒之后,才获悉他的真实身份。
犯罪嫌疑人童建生45岁,无业,未婚,父母双亡,户籍地在本市普陀区雪松路。
不少老邻居称,童建生平时沉默寡言,行为有些反常,经常扰乱小区的正常生活秩序。自搬到小区后,他经常不在家居住,平时衣衫不整,眼神也怪。
等了4个小时歹徒露出左脸
扣动扳机的是特警何二涛,解救人质的第一狙击手。
中枪时,歹徒正好刚刚露出1/4的左脸。为了这个“1/4”的机会,狙击手付出了4个多小时的等待。
下午5时多,民警关闭商场大厅灯光,搬来纸板箱,搭起一人多高的掩体,并在纸板箱上挖出多个小洞。在黑暗中,狙击手通过小洞观察歹徒的举动,歹徒却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在4个多小时里,小何举枪瞄准不下30次,当时枪里只有一颗子弹。
大多数时候,歹徒都将头埋在滑梯下面,只偶尔从挡板后露出额头,仅仅几厘米。“只能看到他的头发,另外他身前还有人质,如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
枪响后的“美丽谎言”
劫持警报解除后,经检查,女童身体安然无恙,心理阴影却可能挥之不去。
她的父亲汪自银与民警一起,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他们安抚女童:“叔叔刚才在拍电影,他手里拿着的是一把假刀。”
汪自银老家在安徽芜湖,1989年来沪打工。“这次多亏了上海警方,我很感激!”他说。
小细节创造狙击机会
肯德基餐厅内,歹徒越来越急躁,精神高度紧张,随时可能危及女童的生命安全。警方果断决定立刻采取措施,解救人质。
侧门两旁,两名特警趴在地上,谈判专家来回进出。趁侧门还没有完全自动关闭的瞬间,一名特警迅速伸出手指,抵住门——狙击手右侧的半扇玻璃门敞开了。
这个细节,歹徒丝毫没有觉察到。而恰恰是这个故意留门的细节,为狙击手最终一枪中的创造了机会。
当时,小何距离歹徒仅七八米远,只能从仅有的缝隙里看到对方1/4的面部。歹徒下颚以下,就是被劫持女孩的脑袋,小何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一枪致命。
“开枪时,我脑子里没想别的,只有一个念头,就等着他(歹徒)动,他一动,我就开枪。枪一响,我就知道自己成功了。”有些腼腆的小何回忆道。
枪里为何只装一颗子弹
据介绍,实战时,为确保狙击手一枪命中目标,一般都只配发一颗子弹。因为狙击手承担强攻任务,必须接受强烈的心理暗示——只有一次机会,不能失败,只许成功。小何的教官说,如果给狙击手两颗子弹,他的心理会产生微妙变化,可能影响他一枪命中的准确率。(据《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