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这次大旱是70年来最严重的,预计还要发生严重的伏旱
进入6月,尽管这几天成都天气凉爽,时有阵雨,但省气候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却让人担忧,截至7日上午8时,全省仍有93个县(市)出现夏旱,13个县(市)达到夏旱预警标准。
旱情 398万人喝水难500万亩良田无水栽秧
提起大旱,去年夏天那场有气象记录以来范围最大、损失最重的特大高温伏旱让人记忆犹新。事实上,从去年春天开始,四川已出现较为严重的春旱,然后才是更为严重的夏旱、伏旱。特大伏旱后,龟裂的土地伤痕累累,全都张大着嘴等待雨水的滋润。在秋天,全省旱情终于得到缓解。但进入冬天后,严重的冬干又让旱情复燃。今年春天,还是旱,到夏天,继续旱。人们不由得担心:这样一直旱下去,怎么得了?
省气候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一组数据证实了干旱的破坏性确实不得了:
截至7日8时,全省有93个县(市)出现夏旱,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德阳、内江、眉山等地。在大旱肆虐下,我省有398万人饮水困难,也就是说,全省差不多每20个人中就有1个人为喝不上水而烦恼。饮水都成问题,生产更无从谈起。500万亩良田至今无水栽秧,500万亩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把500万亩良田换算成成都市区面积,就相当于10个成都市区那么大面积的良田因为缺水而无法耕种。
这样的连续大旱,历史罕见。专家翻阅史料后发现,1924年-1925年和1936年-1937年,四川都曾发生过大旱,但自那后的70年里,要数这次连续大旱最为严重。
原因 全球变暖大气候影响了小气候
境内江河众多,素有“千河之省”美誉的四川为何连续两年被旱魔控制?记者为此专访了省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马振锋、高级工程师陈文秀等气象专家。
专家们表示,今年以来,我省平均降水量偏少程度并不十分严重,但由于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有的地方不停下雨,有的地方滴水不进,因此导致了大面积春夏旱的发生。造成旱情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去年高温干旱使土壤含水量大幅减少;二是暖冬导致地表水分蒸发加剧;三是江河来水、工程蓄水较常年严重偏少;四是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偏多进一步加剧了旱情。这几种原因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叠加造成连锁反应,使得去年的旱情一直持续到今年。
专家认为,四川的连续干旱事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增强的具体体现。去年来,我省气温变化情况与全国基本一致,而我国气温变化与全球平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100年增暖的幅度达到0.74℃,这说明四川天气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密切相关。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不是四川、重庆特有的地区现象,而是一个更广范围的全球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
专家解释说,我省连续干旱和三峡没有直接关系:三峡水库目前的蓄水面积和蒸发量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只是极为弱小的因子。从研究来看,三峡工程只对附近小气候有些影响,不可能对上游大气环流变异有影响,因此对四川盆地旱涝没有直接的联系。
形势 严峻还可能发生严重伏旱
旱情到底还会持续多久?专家介绍,今年的旱情是在去年较为严重的春夏旱、特大高温伏旱和今年明显冬干后发生的,水资源极其短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土壤底墒明显不足。因此,今年干旱的危害明显重于常年。特别是盆地丘陵地区历来是干旱的高发区,这些地方水利设施较为薄弱,灌溉条件较差,干旱的影响更为严重。这样严重的干旱要想得到根本缓解还需要一些时日。
据预计,继夏旱后,我省可能还会发生伏旱。如果降水继续分布严重不均,伏旱可能还仍很严重。
姜永育吕守奇记者李欣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