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新城市文物保护模式:原址保护,不碍城建
本报今天上午消息记者夏杨,通讯员蔡锦明、曹晓亮报道:今天是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南越国水闸遗址今早在广州西湖路光明广场向公众开放。这是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0年发掘以来首次向公众亮相。
今天上午9时,南越国水闸遗址揭幕式在光明广场举行,拉开了广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帷幕。遗址是两千多年前广州城市防洪、排汲水设施,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构水闸遗址。今天一大早,就有不少市民走下光明广场负一层,和千年古遗存亲密约会。
“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相融,南越古水闸是个典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冯永驱说,2000年光明广场建设中发现这个遗址,文物部门提出原址保护,开发商很为难。后来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终达成一致意见,改变大厦原设计方案,将负一层中厅辟为遗址保护空间。保护了文物,又维护了商家利益,还提升了大厦文化品位。
目前城市重要文化遗址,有两种通用保护法,一是就地辟为博物馆,另一种是原地封存保护。而南越水闸既保护文物,又不影响城建,是一种创新,“已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全国文物界的充分肯定”。
图:古老的水闸遗址向市民开放。本报记者 阙道华 摄
(晓航/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