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就流行的集体婚礼
崇尚简单、经济和庄严
新人入场时,来宾只鼓掌不抛纸花
宁波博物馆收到了一件文物
值得办婚事讲排场的人好好思量
本报驻宁波记者 俞 莹 图片由储建国先生提供
本报讯 “这是民国时期沪上宁波商人的结婚证,虽然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完好地见证了当时庄重的场面。
昨天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正在筹备中的宁波博物馆举行了一场书画、文物捐赠仪式,当天共收到来自民间收藏爱好者和热心的市民献出的19件“传家之宝”,到目前为止,宁波博物馆征集到的民间藏品已经达到上百件。
结婚证像奖状一样
可以卷入筒内
在昨天收到的书画作品和文物当中,储建国捐赠的民国时期的结婚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这是一份完整的结婚证书,有两只大红色的纸筒,上面用繁体字写着“宁波旅沪同乡会第47届同乡集团结婚证书”,储建国说,这是专门用来存放结婚证的。结婚证就像现在的奖状一样,大小如一面普通报纸,卷起来便可收进纸筒。
原来放在纸筒中的结婚证书现在已经被分别塑封好,一式两份,一份是男方的,另一份就是留给女方的。经过60载岁月的冲刷,两份结婚证的纸张都已经发黄,但却完好无缺,一条条被卷过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
结婚证内容自右向左,纵向排版。从结婚证上可以看出,新郎、新娘是浙江省鄞县(即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人,结婚的时候,都只有20岁出头,结婚证上还记录了举办婚礼的地址在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大礼堂,左页并排帖着两人的一寸照,上面还帖民国时期的印花税票,照片下面是结婚人、主婚人、介绍人、证婚人的姓名和盖章,最左侧是领取结婚证的日期“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五月十九日(即1943年5月19日)”。
当时的证婚人
都必须德高望重
“这份结婚证,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集体婚礼时颁发的。”储馆长爱惜地抚摸着结婚证外的塑封说,千百年来,甬、沪两地绝大多数的婚姻都是受传统礼教束缚,讲求门第财产,注重厚重聘礼;操办婚事讲究排场。而近代的旅沪宁波人,一方面受西方文化和礼仪的影响,另一方面切身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都提倡节俭的“新生活运动”,于是出现了以简单、经济、庄严为宗旨的集团结婚。
据了解,宁波旅沪同乡会集团结婚始于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凡年满18岁的男子和年满16岁的女子均可申请参加,申请单上要填写结婚人的详细状况。按规定,结婚人在本市需有家长及介绍人,身体健康,无恶疾或精神病,并不得重婚。举行婚礼前要向社会公布结婚登记人姓名,一星期后由主婚人到社会局在婚书上盖印。
由于,当时还没有颁布婚姻法,各地的结婚证的版本也都不尽相同,但“主婚人、介绍人和证婚人”这3个重要角色,都会出现在结婚证上,代表新人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储馆长指着结婚证上的证婚人“王伯元”和“张莲舫”说,当时的证婚人,必须德高望重,这两位就是同乡会的会长和副会长,在当时很有威望,很多年轻人结婚时都会请他们作为证婚人。
民国集体婚礼什么样
仪式简单并且隆重
储馆长说,婚礼一般都在宁波旅沪同乡会大礼堂举行。主台上挂着红色横额“宁波旅沪同乡会同乡集团结婚”、“宁波旅沪同乡会第××届同乡集团结婚典礼”及日期。正中挂巨幅麒麟送子图,右边贴两个篆体大红“甬”字。
首先是司仪宣布集团婚礼开始,此后是新人入席、奏乐。新人入场时,来宾只鼓掌祝贺,不抛洒纸花。接着,证婚人宣布结婚人姓名,各对新婚夫妇相对三鞠躬,交换饰品。而后,证婚人致训词,颁发结婚证书。最后,新婚夫妇谢介绍人、证婚人等。
婚礼上,新郎、新娘的服装是统一的。新郎一律西式头饰,着中国礼服(蓝长袍、青马褂、呢帽、青便鞋、白袜子),胸前佩戴大红绸花;新娘头戴素色头花,披纱巾,身着锦绸旗袍,手捧玫瑰花及长青草,足穿绣花鞋或皮鞋、长筒袜,手上戴白手套。男女间隔排列。前排两侧有童男童女,手拎六角宫灯。
储建国是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的馆长,也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他说,这套珍贵的集团结婚证书,体现了早期沪上宁波商人团结、节俭精神。他们提倡艰苦朴素的集团婚礼,对现代人的集体婚礼仍有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