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天,央视科教频道联手陕西电视台用4个小时的时间,直播陕西韩城梁带村古墓群发掘现场,四川成都金沙博物馆面具转移、问世现场和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现场,谜团、玄机、文化、杂说、道行,尽在其间,形成三点一线的全方位立体视觉冲击。
在昨天的大型电视直播中,韩城梁带村古墓群发掘现场带给人们的谜团与猜想最多。
现 场 四小时发掘两厘米
激动人心的梁带村考古现场直播落下了帷幕,四个小时的直播中考古工作者仅仅向下挖掘了两厘米,但已经获得众多惊人发现,这个结果令人对梁带村古墓遗址的考古工作充满了期待。
据现场负责考古发掘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秉君介绍,两座大墓均出土了五具青铜鼎,按照两周时期的礼制,可以确定这是两座诸侯级的大墓。在先前的发掘中,有三个规模较大的墓室也都发现了五鼎。据推测,梁带村有7个诸侯级的大墓室,昨天的发现对梁带村两周古墓遗址中诸侯辈份排列研究有很大意义。同时,孙秉君还告诉记者,在昨天的发掘中,还出土了编钟、玉器等价值很高的文物。
但昨天的直播中,考古工作者没有发掘最贴近墓主人的那层墓室,而在2005年发掘的另一座墓穴的同样位置,就出土了珍贵文物——“七璜连珠”。
释 疑 “芮国”之谜
芮国,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人提到这样一个诸侯国。芮国的始封年代,文献几乎无载,它几乎是历史上一个谜一般的诸侯国。
有关专家表示,芮国确实是一个不常提及的商周诸国,但从仅有的典籍描述中还是可以确认这个国家是存在的,它在我国的中原文化历史体系中的确还是占有一席之地。古时候,黄河流经山西西南部时,因渭河从西向东注入,黄河也由此折东,形成一大弯曲,上古时,人们就把河湾内的大片地方称为“芮”。这个芮国,在历史上出现了好几次,最早在商代就有芮国,它起源于甘肃,因为那里古代有一条芮河而得名。
黄河西岸的今大荔县这一带应该是芮国领土,它是姬姓的。公元前641年芮被秦国吞并,芮国遂亡。周初的姬姓芮国在周王室所受到的重视与巨大政治地位非但不像它的名声和地盘这么小,相反权力地位甚至很大很高,这与西周芮伯长期扮演的重要辅臣角色相一致。这与文王时诉争田地的姜姓小国芮呈现出很不同的面貌。
专 访 袁纯清:
保护好文物是我们的责任
在昨天的考古发掘直播中,袁纯清省长就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接受了央视记者的专访。
袁纯清省长说,陕西是一个文物大省,文物点有35000多处,古遗址、古墓葬占到三分之一,特别是周秦汉唐的大遗址、帝王陵,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发展印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和人文价值。保护好文物是政府的责任,我们最基本的打算是:首先要做好保护的规划,第二,通过保护性的修复,使文物的原真性得到保护,第三,就是要加强文物点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相关的建设,使我们的老百姓能够去观赏这些文物,使文物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观 点 孙秉君:国别的判断较复杂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秉君说,通过前段时间的发掘清理,梁带村遗址及墓地的年代为西周末至春秋早期,从级别判定,属诸侯一级。至于国别的判断目前看还比较复杂。
孙秉君说,史书无明确记载芮国在今天的地理位置,大致在朝邑一带,今天的韩城是梁国属地。芮国历史久远,商代时已是封国,史书记载其方国方圆百里,但都是一些零星的记录,史料较少,仅仅《史记·秦本纪》的注解及《左传》有一些。外地以前出现过一些未有明确出土地的带有“芮太子”、“芮太子白”的青铜器,而梁带村的M19未曾被盗,也出现“芮公”、“芮太子”铜器铭文。“芮公”、“芮太子”铜器对于研究梁、芮两国历史、两国关系,都是一个有力说明。同时对于研究芮国的地位,尤其是芮国本身的文化面貌,提供一个全面认识。
王占魁:发掘一批较完整的墓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占魁说,新闻报道对梁带村已经讲了不少,针对梁带村墓地的现状,我感受最深的是:迫切需要对陕西中、低等级别的墓地、遗址进行考古调查、钻探。目前的现实是较有名的遗址、墓地大多在历史时期被盗,相反,一些中、低等级墓地,如虢国墓地、晋侯墓地都未被盗。这些遗址、墓地在未被盗前,有更大抢救发掘意义。
抢救性发掘一批较完整的墓葬,以实际行动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
张天恩:墓葬属地可能是芮国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专家、研究员张天恩认为,韩城梁带村遗址及墓地是自宝鸡虞国墓地发现以来,30年来保存最完整的商周之际未经盗掘的高等级墓地。
这个墓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出土文物包括钟、钲、鼓、磬等一套乐器组合,它是商、周时代作战时阵前所用,基本是一套军乐器。《国语》中所记载的吴、齐两国交战时用到的军乐器,在这个墓葬中基本上都出现了,它不仅与文献对应的最好,而且这套乐器组合非常完整,保存较好。
其次,是大量金器的出土。再者,对印证历史能提供佐证。从目前墓葬形制、出土物铭文判断,梁带村墓葬属地可能是芮国,但和文献记载的属地有出入,这方面出土的大量金器能够为印证墓地给予支持。
解 读 小墓的骨骸为什么比大墓保存完整
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在15座小墓中发现了较为完整的骨骸。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焦南峰告诉记者,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确定出土的一具人骨是一个年轻女性,而另外一具则是男性。根据头颅及面形可以确定它的族源,同时通过DNA检测可以知道其与墓主的血缘关系,也初步确定这一男一女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事情——28号贵族墓中的骨骸已经化成粉末,之前发掘的19、26、27等贵族墓地中的状况也是如此,而同时发掘出来的简单下葬的15座小墓的骨骸却都保存完整,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考古专家解释说:虽然奢华的贵族墓中采取了一系列防腐措施,但是墓主人的骨骸已经化成粉末,而同时发掘出来的简单下葬的15座小墓的骨骸却都保存完整,这是为什么呢?土壤、空气、水分是人体保存最要紧的三个要素……周代大墓多在棺内施撒朱砂,就是我们见到的红色粉末,是希望遗体防腐,实际上并未起到作用。这对于当时那些希望永生的古代君王们真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大自然经常跟主观意志强烈的人开一些神奇的玩笑,非常有意思。
文/本报记者 赵争耀 /本报记者 郑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