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地震追问灾难心理救助
■本报记者田砚君
专家称解决心理问题和民居质量应成为地震救灾的重要一环
云南又地震了。6月3日,云南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6.4级大地震。
救灾在紧张有序中开展。
应该说,云南政府灾后救助的应急反应至目前已经非常富有效率。只是,在灾难面前,人们应该寻求更人性化、更加有效的救助。从目前来看,对于地震频发的云南,心理救助、灾前预防以及相应的体制保证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这次赴普洱灾区的医疗专家已经提出,灾民需要心理治疗摆脱地震后遗症,专业心理救助队伍应成为地震救灾的重要一环。
6月6日,宁洱县的667名高考生在废墟中走向高考考场。前几日,地震让备考中的学生和家长陷入心理恐慌———这些孩子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战胜刚刚经历灾难的恐惧?一场地震,会改变多少云南宁洱高考生的命运?
事实上,很多成年人在经历地震后都会在心理上留下重创。22岁的鲁春燕至今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她说:“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57岁的鲁文仙老人告诉记者,地震之后她成天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这种心理伤害将会影响久远。心理专家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
笔者认识一位台湾的心理治疗师,曾经参予了“9.21”台湾大地震、“五·七”大连空难中政府组织的救助队伍。这位在业内颇有声望的治疗师认为,灾难心理救助在心理救助中是个难点,要有相当的专业水平才能处理。
其实宁洱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地震。仅1970年至今宁洱县地震震区50公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9次5级以上地震。
而这个地震频发地区的大部分房屋抗震性普遍很差。新民街是宁洱县城区最老的街道,许多房子都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们也成了此次地震最大的“受伤者”,300米长街完全坍塌。
地震,属天灾当中最难以预测和防范的。但云南农村危房多、公众的地震知识少,群众的防震抗震意识差,也是造成灾后损失重大的重要原因。一年之前的7月22日,在云南盐津发生了5.1级地震,22人死亡。云南省地震局副局长胡永龙曾针对盐津地震说,在5级左右的地震中死亡22人是罕见的。
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1%,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国的20%,损失占全国的50%。仅“十五”期间(2001至2005年),云南省就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8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3次,共造成32人死亡,194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亿元。
云南具有地震多发,农村民居建设质量低、抗震性能差,易导致“小震大灾”的特点。
据了解,唐山在重建中把防震作为城市建设优先考虑的问题,日本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东京建成世界防震体系最完善的城市。而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防震体系成为云南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是宁洱地震的同一天,云南省政府宣布,将于近期开始全面启动投资30亿以上、为期10年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抗震加固和改造特别危险、特别简陋的100万户特别贫困农户的民居,改造或重建房屋的农户每户可获补助3000元至5000元。涉及16个州(市)、70个县(市、区)的16.6万农户。力争到2020年使全省农村民居都能抗御6级左右地震,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这项工程今年的启动资金将达到5亿元。
有关人士认为,这项惠民工程能否真正惠及身居乡村的农民,除了资金到位,随之而来的,是要如何对一项长达10年的工程进行资金以及相关措拖有效的安排,并予以制度化的推进。而其中最重要的,将是各级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承担了重视民生、将人民的生命权放在首位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