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 |
董建华:做特首必须是个好人
丘萍菲 张建华 窦丰昌 邱瑞贤
董建华,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前任特首。回首回归10年,他百感交集。面对香港市民对他的“好人”评价,他的心情最为复杂,坚持仍会做个好人埋头苦干。
现场对话
回首10年,董建华往往会瞬间陷入沉默的回忆之中。时光的飞逝让曾经对香港倾注毕生最浓深情的他,涌上难以抑制的激动和震荡。沉吟许久,他张口形容10年感受的第一个词语是“开心”。
关于10年
“当家做主”让特区官员担子更重
记者:香港回归10周年了,回首往事,董先生心里一定百感交集。作为前行政长官的您怎么评价这10年?
董建华:一下子就是10周年了。回头想想,我很开心。如今事实是最好的说明,回归前的种种担忧都没有发生,怀疑也都烟消云散。今天的港人更明确地认识到香港与内地是“命运共同体”,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了很多,这是一个很好的非常重要的变化。
记者:10年中,你感觉到还有什么变化?
董建华:10年来因为很好地落实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有了当家做主的心态,市民对特区政府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特区官员承受的压力、肩负的担子,比港英政府年代更重。从另一方面说,市民的期望提升,要求高了是好事,可以令特区政府的运作更贴近民意,能急市民之所急。高官问责制也运作顺利,这也是可喜的事情。
关于特首
终日回应批评不如埋头苦干
2005年3月,董建华作完施政报告后不久即宣告请辞。其时饱经打击的香港经济基本走出低谷,在请辞现场董建华十分动情地脱离讲稿直抒胸臆,称辞职是任内最困难的决定。
记者:您担任香港行政长官的7年半,香港历经种种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市民把矛头直指您,您现在回头怎么看?
董建华:(双眉一扬)有人对我说,“你是好人,好人不应该做特首。”然而,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当时就摇头,直截了当地跟他说,“特首必须是个好人!因为,好人是做特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好人都是正直、讲原则,而且做人做事是要有目标的。”
记者:我们后来发现,当您辞职后,当年曾经批评过您的人,包括反对派人士,回忆往昔,都不会否认您“是个好人”。
董建华:(笑)在落实“一国两制”的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需要有包容的胸襟,需要减少争吵。所以市民当中有一些对我不一定公道的评论,我都会以平常心待之。
在那个时候,你说是终日回应批评,令人觉得香港争吵不断好,还是埋头苦干,多为香港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做些实事好?
记者:很多人关心您现在身体状况如何?
董建华:多年来劳心劳力,“7·11”式的工作,让我到2005年初时,健康状况已大不如前。那时我看到香港经济已走出低谷,出现良好的复苏势头,政治和社会状况也逐渐稳定下来,觉得正是自己“引退”香港政治最前线的适当时机,于是向中央请辞。
经过两年多的调养,健康状况已有明显改善。现在脚还不是很好,还不能打太极拳。
关于晚年
要跑遍神州觉得速度还不够快
2005年3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董建华许下心愿,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走遍全国每一个角落。不知不觉中他已走访了11个省及4个直辖市,但仍觉得速度不够快。
记者:听不少人提起过,您每到一个地方,行囊里总是带着大批资料和问题。
董建华:我想用最短的时间看最丰富的东西,只是苦了随行人员,他们也要跟着我不停地跑,被我赶得累死喽。
可惜工作太忙、时间太少,国家到处都是美丽的山山水水,每个城市也都别具特色,所以要多看、多明白、多感受,这样才能做好工作,为国家建言献策,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分力。
记者手记
董生印象
香港人喜欢称呼董建华为“董生”。记者最早与董生打交道是在2003年。那一年记者前往采访CEPA协定的签署仪式。在特区政府总部的大堂里,董生满脸笑意地召开了一个现场的小型记者招待会。
现场被数十位记者围得水泄不通,争相举手提问。董生却在“手丛”和“声浪”之中赫然亲自点中本报记者,记者当时问他“自由行”什么时候开通,听到是内地来的记者,他露出非常惊喜和兴奋的微笑,细致而又亲切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就是董生给我们留下的一贯印象,细心、亲和、涵养过人。无论他卸任与否,都没有改变过。香港的同行说,在香港言论自由,批评者的言辞往往非常过火,但董生从不骂人,也从未公开动怒。即便是在最恼火的时候,他也只是摇摇头,叹一口气,“唉!”
再见董生,他的面容舒展了许多,话语也更加轻松,谁都能看出他身心压力的纾解。面对这一位让人敬佩又感叹的长者,接下来的人生能更轻松地选择他喜欢的生活,是我们对他的最大祝愿。
(据《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