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南方都市报

内地客蜂拥来此购

  作为香港最大的购物中心,海港城充分体验了来自内地蓬勃的购买力与消费变化

  内地客蜂拥来此购

  香港回归系列报道博客:http://blog.sina.com.cn/ndsd

  1997-2007 香港点解

  海港城

  对品牌的追求,模糊为对生活的更高要求,混杂在这个庞大的Show场。

  5月31日,在Chanel(香奈儿)开在海港城广东道的服装旗舰店里,一位来自浙江的吴先生抽出Visa卡,刷了一件价值4000元的纯白色外套,他背着一个巨大的Gucci单肩挎包,神态自若地打量着店里的其他物品。“一分钱,一分货”,妆容精致的Chanel香港店员在交还给他Visa卡的同时,用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普通话告诉他,他刚刚作出了一个正确选择。

  男顾客心满意足走出店门时,在距离Chanel约200米的LV(Louis Vuitton)旗舰店,一条人龙正在以看不见的速度向前移动,内地人、欧美人、日本人、韩国人混杂其间。吴侬软语、正宗普通话、广东话、韩语……这道名副其实的国际风景线里,只要凭听觉,就可以判断,内地人无疑是其中的主力。

  “要便宜几千块钱呢”,午后,灼热的阳光下,来自上海的三位女士,在经过20分钟的等待后,排到了靠前的位置,她们用夹杂着地方话的普通话议论着,手里还拎着几个别处购物的大袋子。两分钟后,LV门口穿着正式西服的男保安伸出一只手,为这三位女士打开了通向昂贵而古旧LV花纹的玻璃大门。

  在海港城,如果留心,也许能发现,近一半的内地年轻女性拎着LV手袋,她们或者还会举止优雅地从手袋中摸出拥有同样花纹的LV钱包。在港威大厦一层、充斥着国际一线品牌的大厅里,这些中国的新女性轻盈地走动,看着她们的影子和昂贵的花纹一起,印在一尘不染的玻璃橱窗上。橱窗的另一面,经过灯光的渲染,Gucci、Chanel、Burberry,更多对大部分内地人而言仍是奢侈品的物件,带着巨幅广告上西方男女年轻和充满暗示的微笑,向她们招手。

  购客宣言

  去香港砸银子

  在海港城,这样的诱惑,通常会非常具体地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行动,在过去的一年,海港城商铺共售出价值37.22亿元的物品。而除开这个维多利亚湾的巨无霸,香港随处是充满诱惑力的消费场所,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大商场。

  这种资本主义物质世界的场,让很多来自社会主义的内地公民深陷于一种无边无际的消费欲望中。

  2003年9月,自由行刚开放不久,一个网名warren的内地网友,在携程网上写下了那个后来被成千上万网友的口水吞没的著名帖子:《两天半香港购物记》。

  在香港的两天半,Warren在扫荡了尖沙咀和铜锣湾,坐过丰田Taxi,听过红磡演唱会,住过四星级酒店,吃过粥粉面店的牛腩面,逛过“迷宫一样反复兜圈”的海港城之后,开始对资本主义世界赞不绝口,发表了一连串后来“脍炙人口”的感叹。

  他说,“啊!这就是香港,广州和上海绝对不会有这种精致的成熟资本主义”,香港的出租车“多干净啊”,坐垫的皮质上还贴着新的小标签,“像有钱人家的私家车”。和香港比起来,广州粗枝大叶,没有西方气质,上海干净些,但又太落后。他说,香港的气质,内地无法模仿。而他,“将会每个季度去香港砸一次银子”,因为“活着的一个重要乐趣是让别人羡慕。包括外表”。

  可想而知,这个在香港“砸”了9000港元的Warren,立刻在各大中文BBS上成为了罕见的集体围攻对象。而Warren则拿出罕见的精力,回应所有围攻的声音,说自己是难得的“坦率、犀利、和一针见血”,只不过好多人不愿意说出来罢了。

  这个帖子如今已沉入携程的论坛,成为镇山之宝。任何在Google或Baidu上查阅香港购物旅游的人,都很有可能查阅到这个经典的香港购物宣言。在网络上性格张狂的Warren,或许只是每年上千万到香港购物的内地游客中貌不惊人的一个。

  瑞士表店

  中国的“三把弓”

  打开香港的购物地图,有三大人流密织的焦点:旺角、尖沙咀、铜锣湾。旺角的特色街道如波鞋街、女人街(通菜街)、男人街(庙街),尖沙咀的海港城,铜锣湾时代广场、SOGO(崇光百货),基本囊括了内地游客的首选之地。还有专营一线品牌的中环置地广场、国际金融中心的品牌专卖店,港岛南面风光旖旎的赤柱集市。作为购物天堂的香港,提供给大多数游客在内地寻找不到的物质选择。

  而海港城,作为香港最大的购物中心,以巨无霸式的经营理念和靠近尖沙咀地铁道的便利,吸引着远道而来的内地游客。港威商场、海洋中心、香港酒店、海运大厦,光是把4个区走马观花看一遍,就要让人精疲力尽地花上大半天时间。

  根据海港城置业公司的统计,每天,会有12万人进出这座航空母舰一样的购物城堡,其中外地游客有50%是内地人。随着两地融合的深入,这个已有41年历史的老牌购物中心,每一家外貌光鲜的店铺,都在接受一种来自内陆的新生力量的冲击。

  一身笔直的西装,过而立而近不惑的王宇,舒适地坐在海运大厦一家钟表珠宝店的椅子上,眼光锐利地盯着每一个走近商店的顾客。

  位于海港城海运大厦的三宝钟表店,作为海港城里经营瑞士高级钟表的大型商铺,常吸引不少内地游客在玻璃橱窗外流连。他们中有的人会走进商铺,而在这个时候,这家店铺的销售经理王宇,这个出生于河南郑州的内地人,会以直觉打量他们。

  他打量他们的理由在于,判断他们是否是这家店铺的潜在客户。因为这家店的钟表,价格大多在两万元以上,所以,“一般只有实现了人生自由和经济自由的人,才会来这里买表”。而自由,在王宇的定义是,钱只是账户上的一个数字,买一块表,只是意味着这数字稍微变化了一点。

  中国海岸线形状,正好藏着三把弓,一把在京津唐,一把在长三角,一把在珠三角,王宇这样告诉这家店的香港店员,我们的顾客群,主要就藏在这三把弓里,当然偶尔有些例外,比如山西煤老板。

  销售人员

  学习普通话

  王宇个人的经历,综合了上个世纪末的许多标志性的交流元素——出生在内地,大学毕业后上世纪90年代初去了深圳特区,有一个机会留洋念书,海归,被香港公司作为人才吸纳。他第一次去香港,是在1993年,当时在路上用普通话问路,谁都听不懂。后来他出国,遇到了不少1997之前去国外定居的香港人。上英文课,老师问,你们是哪里人,有的香港孩子说,我们是Hongkongness。王宇的一个哥们儿听到了,有点儿愤青感觉地对王宇说,“什么Hongkongness,还不是Chinese!”

  这两件事,在当时让王宇感觉到香港和内地的隔阂,就像是同一段时光里两个不同的世界。但当他回到香港,日历翻过了10年,他惊奇地发现,这两个世界已经围着这十年时光转了大半圈,它们在慢慢磨合。

  10年前,到香港购物的日本人、东南亚人非常多,香港售货员通常会说简单的销售日语。10年后,特别是2003年自由行开放之后,越来越多内地人涌入香港消费,当香港人发现他们超过一半的外地顾客是内地人的时候,他们极其迅速地学会了普通话。而王宇,这个说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北方人,当上了海港城这家钟表店铺的销售经理。

  王宇的店铺里有很多香港土生土长的销售员,他自编了一套中文学习课程,还包括内地互联网上最流行的音乐flash,每个星期给他们上课。从七大地方方言,到中国文化。王宇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这些功课将给这家店的生意带来足够的好处,因为在这家店里,曾经有内地游客买出超过100万元价值的钟表。

  钟表店的培训绝非个例,在王宇的对面,是从1997年开始进驻内地的珠宝店周大福,他们从1997开始有意识地开拓内地市场,至今在内地已有100多家分店。在香港的40多家分店里,王宇对面的那家分店,就是请了来自北京的老师,培训香港店员说普通话。

  英文、中文,英语、广东话、普通话,这叫两文三语,是每一个销售人员必备的基本功。

  内地新贵

  名牌是我们的标签

  必要的培训,可以拉近和内地游客之间的距离。

  Anna Wong,中文名字黄晓秋,香港人,这家表店的助理销售经理,拥有很多来自内地的固定熟客。她最知名的经历,是从为内地来的素不相识的张先生换一条“积家表”的鳄鱼皮带开始,在倾谈了三个小时瑞士钟表的专业知识后,卖给了张先生两块共计48万港元的手表。

  随着工薪阶层向定义模糊的“中产阶级”转化,越来越多的内地新贵在最近的十年异军突起,“王宇们”发现,高档奢侈品在内地拥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而香港作为免税自由港的吸引力,正在吸引这一批有消费能力的人,他们在这里寻找内地找不到的款式,或者希望在香港能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已久的物品。

  虽然在这家店铺的时间不长,王宇已经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内地游客,他们中有的人穿着朴素的棉麻衣服,对高档钟表一窍不通,却出手阔绰;有的人穿戴像个富商,一开口,就问你们这里有没有劳斯莱斯,其实他们是想问劳力士;还有的人一进门就指名点姓要某个品牌的某个具体型号,他们甚至比销售员还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

  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熟悉世界名牌,并有意地用它们来给自己作标签。一个令王宇印象深刻的男子,北京人,40来岁,一进店就问他,你们这里有没有沛那海111。这个北京人说,他是属于一个玩潜水的社区,是一个group,几个朋友,你有了,我也要有。这是一个社区的标记,他们认为这款表属于顶级有钱的人,而且是崇尚户外运动的人。

  2003年自由行开放之后,这家店尝到了更多的甜头。特别最近的几年,Anna说,感觉内地人士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令她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些上海客人,甚至是工薪阶层,买起表来都毫不手软。有的小姑娘,省几个月的工资,也要买。而且她们居然能走在时尚的前面,在几年前就知道选择运动款40mm的大表盘,这种追求潮流的野心和眼光让Anna感到惊讶。

  经营模式

  迎合内地客喜好而变

  对品牌的追求也让一些人跌了跟斗。

  今年4月1日,愚人节,《经济半小时》曾曝光在游客香港购物被骗事件,内地游客花费上万元买了假表,还以为是高档品牌。在假表事件曝光的第二天,旅发局主席田北俊曾联络《经济半小时》监制,希望其在短期内制作一个正面节目,向内地消费者介绍在香港购物时应留意的事项。希望他们在购入大宗物品时,去标有“优”字标志的店铺里消费。

  发生在普通街头商铺的假表事件,并未从根本上影响到内地旅客的购物热情。黄金周期间,海港城多家店铺因为人流过多,不得不关上门来做生意。他们后来发现,假货事件对于正牌店铺很可能是一种机遇,因为内地旅客可能会更看重购物地点,这也意味着香港购物点的重新洗牌。

  海港城的十年变迁,是香港购物旅游十年变迁的缩影。迎合内地旅客的消费需求,海港城逐渐演变成现在分区经营的模式。内地旅客特别喜欢购买的皮包、钟表、珠宝、化妆品、小孩物品,都被归置在特定区域。许多内地游客喜欢的钟表店、珠宝店在过去的几年飞速扩容。

  在海港城的外圈,位于广东道的底层,十年前,这里布满了传统食肆,香满楼、金香苑、鹦鹉吧……供各国客人小憩。回归之后,这些人声鼎沸的餐馆逐渐被国际一线品牌取代,内地游客成为了主力。而他们向往的奢侈品迅速占领了这条街道,除了早前的LV,回归之后,Gucci、Prada、YSL等进驻。自由行之后,又有Tod’s、Coach、Dolce&Gabbana、Chanel等相继进驻,广东道逐渐变成很多人眼中的香港版香榭丽舍小街,成为追求名牌的内地客人的首选之地。

  “内地游客的确比香港人更看重品牌”,负责海港城推介的经理谭嘉莹感叹道,因为内地同胞刚接触国际品牌不久,所以倾向于买最出名的东西。以旅游来打比方,她说,内地游客买世界名牌就像“参团”一样,而且喜欢买那些能穿戴在外面的东西。而香港人已经慢慢走过了这个阶段,他们倾向于“自由行”,更注重款式。就比如她自己,就不看重名牌,而更看重舒适和匹配的程度。

  购物族群

  “华南客群”VS北方“血拼族”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是到香港追求LV和瑞士表,对于一部分珠三角旅客而言,自由行开放之后,香港购物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

  范志红,一个年轻的深圳女子,2003年之后,几乎每个季度去一次香港。她选择和朋友一起,早晨从罗湖口岸过关,花半个小时坐东铁到尖沙咀站。从海防道走出来,沿路看药店“万宁”和化妆品店“卓悦”,最后在海港城完成她的香港购物旅程,买够她需要的化妆品、小孩衣服、奶粉、鞋子,平均每次花费几千元钱。天差不多黑下来了,她回到东铁,花30分钟,沿原路返回罗湖。

  香港旅发局用“华南客群”来形容这一批人——他们离香港很近,经过多次往返,对香港已经相当熟悉。不用向他们推介旺角、铜锣湾、尖沙咀,只需要及时通过内地媒体发布最新的消费咨询。特别在每年暑假的香港购物节,这批“华南客群”会随着最新的消费指引大批拥入。

  而从上海、北京飞来的“血拼族”,因为路途成本,也因为地域消费文化的差异,特别倾向于在像海港城一样的Shopping Mall里购买国际知名品牌。他们中有暴发族,有富商的太子党,也有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甚至普通工薪阶层。他们在消费的行为中寻找和定位着自己的社会认知,这是一个正在兴起的阶层划分模式。

  在两种不同的消费客群被发现之后,香港旅发局开始通过媒体向这两种不同的人群散发不同的购物指南。他们发现,北方客因为需要节省时间,更倾向于去大型购物广场。而南方客则有不少倾向于特色街道,有点类似于“淘宝”的心理。

  香港旅发局负责内地公共关系事务的林惠芳,在自由行开放后,发现她比过去忙碌了很多。她需要随时整合包括海港城在内的香港各大购物中心的资料,透过在广州的办事处,发给各大媒体。

  “媒体会知道他们的读者需要什么”,林惠芳说,至今已有一半内地旅客选择通过自由行赴港,他们最主要的需要,除了公务,主要就是消费。而旅发局发给内地媒体的讯息也越来越新,主要是购物和吃、住、玩。在每年6月30日香港购物节前夕,内地媒体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媒体,会主动找到林惠芳和她的同事,希望提供讯息制作购物专题。

  这种双方的默契,让香港逐渐成为内地旅客的购物天堂。2006年,入住香港酒店并在香港购物的内地旅客,平均每人在港消费4700元。

  至今仍是香港最大购物中心的海港城,仍然在以林立的国际品牌店吸引南来北往的客源。内地游客的购买力,正在让海港城的商铺们感到惊喜,也在让单位面积的租价飙升。虽然如果你仔细看,或许能发现某些国际品牌背后Made in China的标签,但这仍不能影响他们作为名牌的影响力。

  在香港,海港城向内地旅客打开了一扇窗口。但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里,一些富裕起来因而有更多选择空间的内地人,正在逐个打量财富的标签,并把它们相应贴在自己身上。财富给了他们选择标签的自由,但又或许正是这些标签限制了他们可能在更大范围内的选择权。

  内地购客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提供的最新统计,在2003年自由行开通之后,内地入境旅客在一年间增加了近400万。2006年,共有1359万内地游客入境,占香港访客总数的一半,他们共花了62亿港元买衣服,47亿港元买珠宝首饰,29亿买钟表,28亿买皮鞋和皮包,女士们还花了33亿买化妆品。内地游客在香港的消费,2006年达到了268亿港元。

  香港购购购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数据,去年,有515万人次内地游客,在白天匆匆完成他们的购物之旅后,晚上匆匆返程。他们不住在香港,唯一的目的就是购物,平均每个人在香港消费1537元,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城市普通职工一个月的工资。

  采写:本报记者 杨传敏

  摄影:本报记者 姬东

  图:

  海港城LV旗舰店门前排长龙的顾客,内地人是其中的主力。

  海港城内经营瑞士高级钟表的三宝钟表店充分体验了内地客的购买力。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