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元良逝世
最后一位黄埔一期学员离世,享年103岁,遗愿迁葬南京
据新华社电 台湾媒体10日消息,在抗日战争“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誓死抵抗,并命令“八百壮士”继续抗敌的抗日名将孙元良,5月25日在台过世,享年103岁。
命令“死守上海最后阵地”
孙元良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1924年,时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的孙元良,听闻黄埔军校创立,遂投笔从戎,前往广州报考并获录取,编在学生第三队。在他过世前,是硕果仅存仍然在世的黄埔一期校友。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时,孙元良担任国民党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是国民党军队少数在抗战爆发前即与日军作战的部队。他率部成功击败日军,确保了庙行镇。此役当时被评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孙元良也因此战擢升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中将师长,获宝鼎勋章。
抗日战争爆发时,孙元良率领八十八师,坚守上海闸北阵地长达一个半月,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迷梦。日军称八十八师为“可恨之敌”。
在淞沪会战告一段落后,孙元良又下令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的官兵,固守“四行仓库”阵地,掩护部队后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壮士”。孙元良在回忆录中透露,当时是他亲手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交给谢晋元的。
影星秦汉之父
孙元良历经血战,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一·二八淞沪血战,我指挥的二五九旅伤亡军官八十九人,占全旅军官的四分之一;士兵伤亡一千四百廿四人,占全旅士兵的三分之一。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我指挥的八十八师伤亡惨重,曾经补充过五次,每次都补充几个后备团,士兵全系未历战阵的新兵。在南京保卫战中,我指挥的八十八师,三个旅长阵亡了两个,六个团长阵亡了三个,营长阵亡十一个,连排长伤亡占全员的十分之八。各级军官牺牲这么多,士兵伤亡数字就可想而知了。”
1949年,孙元良到台湾后,既没有投身政治,也没有继续留在军旅,而是届龄退役后,就转而到日本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从一开始的餐饮业,到台湾成衣加工出口业,发达时转做成衣外销。回台湾后,就过着退休生活,不问世事。
孙元良有一个儿子,名叫孙祥钟,后改名秦汉,是著名的影星。
图:
1932年,赴沪抗日前,孙元良(左)做战斗动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