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为期一周的2007年“节能宣传周”昨日拉开序幕,今年的主题是“节能减排,科学发展”。数据显示,2005年,广东省万元GDP能耗为0.79吨标准煤,处于全国最先进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2%,2006年这一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
记者最新获悉,在2005年万元GDP能耗全国最低的基础上,预计2006年我省这一指标将实现3%左右的降幅,继续处于全国最先进水平。可以说,我省不仅是第一经济大省,而且还是第一节能大省。有专家指出,这种“广东现象”是我国在探索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一个值得思索和研究的例子。下一步,我省将以什么样的措施来巩固“广东现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记者近日专门就此采访了广东省经贸委党组书记杨建初。
又好又快:
经济发展 能耗降低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广东当前在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杨建初: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去年两次对此项工作作了重要批示,在充分肯定我省节能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示要从法制建设、激励机制、科技进步、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在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取得了单位生产总值、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全国最低的好成绩,出现节约能源与经济发展双赢格局。
2005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0.79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1.08吨标准煤,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和42%,均处于全国最先进水平。统计数据显示,从1990年至2005年,全省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38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60万吨。2006年,我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生产总值超过25000亿元。去年上半年,在全国万元GDP能耗上升0.8%的情况下,我省下降了2.7%。预计去年全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此外,我省集约节约用地成效突出,每新增亿元GDP所新增建设用地由2002年的35公顷减少到2006年的12公顷左右,下降65%以上;节水工作的成绩也较显著;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通过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严格控制新建火电厂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出台促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意见,促进风能、生物质能、LNG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06年,关停小火电机组210万千瓦;全年建成现役火电厂脱硫治理装机容量662万千瓦;全省正常使用的农村沼气池达22.3万个。以较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较大的经济成果,说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迈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Page: 1
五个一批:
全面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
记者:有专家学者将我省低能耗、高产出的发展成果称为“广东现象”。请您分析一下“广东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杨建初:“广东现象”发展成果的取得,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坚决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也归功于全省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统筹推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深入开展。
具体来说,主要是实施了“五个一批”。
一是建立一批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制度。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发布实施我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制定省行业用水定额,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考核办法等。不断完善的制度为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刚性的制约标准。
二是编制一批符合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规划。在编制我省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时,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列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并加紧编制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出台节能、环保产业、水资源、国土、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一系列的规划为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到近期及远期的工作中提供了发展思路的保证。
三是出台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省政府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两个指导性意见,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实施省“双千节能行动”,在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中设立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专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依法推进清洁生产。2006年,省财政挖潜改造资金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推广项目82项,财政补助7750万元,初步估算带动社会投入22.4亿元;目前,我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共84家,清洁生产企业115家;“十一五”期间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将要实现节能量1233万吨标准煤。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扶持。
四是实施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选择造纸、建材、钢铁等资源耗用量大的行业打造示范项目,引导石化、造纸等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积极利用国外新技术、新机制,开展粤港清洁生产支援试验项目、能效电厂、清洁发展机制(CDM)等合作项目。“典型引路”的做法有力地推动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落实到企业、园区、地方三个不同层面。
五是组织一批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重大宣传培训活动。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广东)高层论坛,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为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献计献策。通过举办节能宣传周等系列活动,省各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积极开展节水、环保、清洁生产、建筑节能、能源统计、能源审计等宣传和培训,较好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参与。
节能攻坚:
万元GDP能耗5年再降16%
记者: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广东节约能源方面已经高枕无忧了?
杨建初:多年来,由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调节功能缺乏,低廉的能源价格减轻了工业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压力,资源瓶颈、环境压力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尽管我省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应该看到,我省节能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今年我省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一是工业向适度重型化推进,节能减排压力增大。2006年重工业所占工业比重为59.9%,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随着我省新建一批重工业项目陆续投产,在为我省带来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大我省节能减排压力。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依然艰巨。三是部分市电耗增长过快,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电耗增长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我省能源消费水平将较快增长的趋势。四是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能耗情况不甚理想,部分行业综合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测算,我省部分行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综合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节能减排基数小,今年要在去年的基数上再下降3%难度很大。
记者:面对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我省将打出一套怎样的组合拳,打好这一场攻坚战?
杨建初:节能工作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现在的关键是抓落实。我们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把节能工作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入点和重要抓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起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节能工作机制,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就是“落实两项制度,加强八项工作”。
两项制度,一是落实GDP能耗目标责任制以及考核制,着力抓好地区、行业、企业节能目标的分解落实,将单位GDP能耗指标真正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二是落实投资项目节能审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审查。
八项工作,一是抓好节能法规标准制度的修订实施,提高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900万千瓦、水泥行业立窑水泥比重降到40%、冶金行业淘汰一批小钢铁的目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生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三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纳入科技开发和产业发展计划。四是着力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依法查处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企业。五是落实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与广东省副省长佟星的批示精神,加大省财政对节能的投入力度,加强循环经济发展,规范我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六是加强节能的对外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经验,在我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七是着力营造能源资源节约的良好氛围,加强节能的宣传培训。八是着力完善节能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节能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对各市的指导,建立节能工作督查制度。
作为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的牵头单位,省经贸委将充分发挥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省直有关部门重视和推进节能工作,做好对各市的指导;并在委内建立节能工作协调机制,集中全委的资源和政策,全力以赴地推进全省的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记者:请介绍一下我省正在开展的“节能宣传周”活动的安排和目的。
杨建初:今年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宣传周的目的是针对目前节能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的实际,集中宣传节能降耗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实现节能降耗目标的坚强决心和采取的重大举措,动员全社会积极关心和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
在宣传周,我省将以大型广场活动、手机短信、媒体网络、公交车车身公益广告等多种方式展开节能宣传,以研讨会、培训班等各种形式开展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培训;在广州交易会流花展馆举办2007年广州国际节能节电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在广州大厦举办2007年第三届中国(广州)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国际研讨会等活动。接下来,省经贸委还将开展建筑物节能检查,检查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空调温度不低于26℃的实施情况。
节能事关你我他,希望每一个公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减少排放,为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Page: 2
节能减排之重点行业:水泥业
上大汰小 一年关停落后水泥产能800万吨
广东是全国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大省,2006年水泥产量8851万吨,居全国第四,水泥消费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作为传统的高耗能产业,我省通过上大汰小,加快对一批浪费资源、能耗大、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淘汰,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过去曾是立窑水泥烟囱林立的东莞,经过两年多的攻坚,到2006年,全市47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和小规模粉磨站全部关闭,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594万吨。东莞市政府财政为全市小水泥的退出支付了3.2亿元的资金。
东莞市的做法从一个角度折射我省加快水泥工业调整的决心和力度。2006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强执法、政府补贴、落实等量淘汰等措施和企业主动转型的方式,关、停、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60多条,水泥产能近800万吨。
在“汰小”的同时,积极“上大”,我省大力扶持粤东、粤北、粤西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建设,实现水泥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6年,有13条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三大水泥熟料基地建成投产,使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增长幅度为全国之首。根据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我省将继续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建设,积极扶持大水泥集团的发展,建立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退出机制,逐步关停和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鼓励在三大水泥热料基地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扶持1—2个水泥集团使其生产能力迅速达到1000万吨以上、4—5个水泥集团达到500万吨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省前10名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达50%以上。
节能降排之清洁生产
160家企业每年节电46000多万千瓦时
由省经贸委起草的《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已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拟上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清洁生产正在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早在2001年,由省经贸委牵头,会同省科技厅、省环保局向全社会发出倡议,正式启动了我省清洁生产工作,建立起省清洁生产联系工作会议制度,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重大事项由联系会议集体决策,具体工作按职能分工齐抓共管。
截至目前,我省先后确定5批共115家企业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并已对前3批75家企业予以表彰奖励。这75家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据不完全统计,75家企业清洁生产总投入为96647.86万元,清洁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共109312.92万元,实现的经济效益是投入的1.13倍,其中节约原辅材料2096.49万元/年,节水3222.05万吨/年,节电33848.24万千瓦时/年,减少废水及其他废液排放326.29万吨/年,烟尘粉尘、固废的排放显著减少。
此外,截至2006年底,我省已完成列入262家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名单中85家企业的审核,污染物排放达标,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显示,85家企业共筛选无低费以及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3900多个,清洁生产投入29.9亿元。通过清洁生产共节电13500万千瓦时/年,废水减排3400万吨/年,削减COD8.28万吨/年,削减二氧化硫7万吨/年,清洁生产方案创造经济效益9.7亿元/年。
Page: 3
节能降耗之循环经济
韶钢:资源内部循环效益激增
2006年,广东省韶钢集团的钢产量达426万吨,比1990年的50万吨增长了7.5倍。但与此同时,该公司的工业总用水量却由1990年的5585.27万立方米降至2006年的4025.59万立方米。
奥妙何在?原来是韶钢98%的工业用水已经实现内部循环利用。除了水被循环利用外,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炉渣也都被100%地利用起来。
通过加大投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废气废渣废水余热回收,通过资源的内部循环,韶钢正在逐步构建生态型钢厂循环链,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据介绍,“十五”以来,韶钢为发展循环经济共投入了8.6亿元。这8.6亿元主要用于上马一大批节能、环保技改项目。在技术改造的同时,韶钢还着力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机制。比如,建立严格的“总量和浓度”双考核的办法,执行内部排污收费制度、总量控制制度和内部奖惩制度等。
发展循环经济为韶钢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效益。以煤气为例,韶钢在钢铁冶炼中产生的煤气资源已实现全部回收利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回收利用后,产生了很好的效益。除了实现减少扩散外,由于采用以气代油技术,加热炉彻底甩掉了消耗重油包袱,节约了生产成本。2006年,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回收量折合标准煤123万吨,自用后外供量折合标准煤77万吨。以每吨标准煤900元计算,每年直接增加收入6930万元。
2006年的一组企业运行数据表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期,也是韶钢发展又好又快的时期,2006年的钢产量、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比2002年分别增长91.89%、90.89%、215.02%。与2005年相比,全年产钢426.46万吨,增长20.65%;生产钢材406.88万吨,增长19.80%;生产生铁417.56万吨,增长29.31%,利税增长84%,利润增长287%。
广东“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
到2010年,全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从2005年的0.7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66吨标准煤/万元,比“十五”期末下降16%。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列入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的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水平下降18%;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城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水平下降16%;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总体达到21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谢思佳
Page: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