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1日电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香港社署与医管局在过去一年,为二百五十名出现焦虑及抑郁征状的小孩辅导,发现父母过度紧张会传染子女,令子女出现精神问题,有逃避、依赖及旷课行为。专家指若能及早识别问题子女,协助克服心理障碍,可避免长大后情况恶化。
| |
时下父母视子女如天之骄子,甚至过度紧张溺爱致子女行为有异。香港社署与医管局去年四月起首次合作,在全港五个医院联网内推出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社区支持计划,社署每年获拨款五百五十万元,为六至十八岁出现轻微焦虑、精神困扰问题的青少年及早施援,并设立五队共十名社工跟进。
香港社署高级社会工作主任陈淑姬指,现今很多儿童及青少年常现情绪低落及精神紧张,提早接受支持,可减低他们日后患上焦虑症、抑郁症机会。一年来已有二百五十名少男少女接受援助,大部分出现焦虑及抑郁症征状须作跟进,并向八千名师生讲解推广。
曾有一小五男孩十分依赖母亲,与人对话总不敢正视对方只望母亲,等待母亲解答;上课时不愿举手答问题,性格变得孤僻并拒与同学认识。社工跟进后,提议男生大胆尝试致电公共图书馆查问,他也挣扎两天才肯动手。经四个月治疗才慢慢克服问题。
亦有一对活泼姊妹,母亲逝世后家庭顿失“精神支柱”,两女缺课半年一直足不出户,父亲丧偶后只顾寄情工作,只给零用钱及物质所需。但一对女儿缺乏母爱后,连基本生活技能也不懂,个人卫生及健康恶劣,学校多次派员上门了解却不得其门而入,无法跟进。社署社工接手后,将两女生转介予精神科医生深入跟进,两人需留院治疗。
香港葵涌医院高级临床心理学家潘麦瑞雯坦言,焦虑也容易传染,不少父母过度关心、溺爱紧张子女,即使子女性格害羞内向、被动胆小,亦易受父母影响将各种潜在焦虑及抑郁诱发,这是属于内显性的精神问题个案,父母未必容易察觉。
潘麦瑞雯表示,社工会了解小孩日常有否逃避惊恐行为,并影响自己及他人生活,如社工及早介入跟进,让家长了解协助子女克服心理障碍,可避免焦虑恶化而求医精神科。
(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