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葛志浩 实习生李晶
6月已过小半,在阴沉的天空下,淅淅沥沥的雨水频繁地光临申城。尽管空气随雨水变得越来越潮湿,但入梅的消息却迟迟没有从气象部门传来。而若按古代“芒种后雨为黄梅雨”的说法,申城其实早已“梅雨”飘飘。
梅雨仍没有显露来意
汛期已至,申城随之变得潮湿,时下的天气,常常被阴天和小雨“瓜分”。昨天,市气象部门传来消息称,由于江南雨带正在北抬,受其影响,从今天起直至周末,申城基本上每天都有雨水,其中13—14日有比较明显的降雨。然而,即便阴雨频繁,却由于达不到气象意义上的入梅标准,因此申城离梅雨季节的到来尚有距离。
“13—14日有一次比较明显的降雨,但我们还不会考虑宣布入梅。”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告诉记者,本周基本上可以说是多雨周,但由于温度较低、副热带高压未到位等原因,眼下的几场雨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梅雨”。而今年的梅雨季节,直到目前仍没有明显的来意。
在此之前,市气象部门发布气候预测报告显示,今年的入梅日将在6月中旬后期,而常年平均入梅日期是6月15日。至于雨量,雨季总梅雨量在180—220毫米之间,比常年值略少。
节气被反常气候搞失灵
立夏之后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高于22℃、连续5天之中必须要有4天下雨等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才组成气象意义上的入梅标准。然而,在古代,计算入梅又有另一套标准,如《田家五行》有云:“芒种后雨为黄梅雨”。按此说法,今年的芒种节气6月6日即为入梅日,此后的雨水也就是“梅雨”。
“要判断入梅与否,当然要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才能定。”傅易表示,梅雨的实质,是副热带高压势力的增强,并与北方弱冷空气对峙不下,而在长江一带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降雨带。如果副热带高压都没有到位,即便下雨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梅雨。因此,在农历节气和天气预报两者之间,入梅与否还须看后者。
梅雨季须防心理抑郁
潮湿、闷热、雨量集中,同时强对流天气频发,尽管申城暂未跨入梅雨季节的门槛,但梅雨季节的一些特征已有所显露。而对于“梅雨季节”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专家表示,心理上的防梅比物质上的防梅更加重要。
“连续的阴雨天正是抑郁、烦躁以及焦虑等症状的高发季节,这点应当引起注意。”上海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怀海表示,一般来说,人都有释放心情的需要。在晴天的环境里,人们安排的活动较多,心情往往比较愉快;而在阴雨连绵并且潮湿的环境里,户外活动大量减少,一旦长时间空闲下来没有事情可做,人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随后,一些悲观失望的感觉就趁虚而入,影响心情,同时还会诱发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有研究结果显示,当空气湿度大于70%时,人的精神容易出现疲惫、烦躁不安、极易发怒等症状。对此,单怀海表示,几乎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前来就诊,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病都与天气变化有关。而要预防这一情况的发生,不妨从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入手。比如在梅雨季节里,适当地改变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长期坐公交车的改骑车或者干脆步行,通过体验新鲜的生活工作方式,尽量避免心情陷入烦恼的境地。
防梅提示
梅雨又称“霉雨”,由于长时间的潮湿闷热,容易使食物加速变质、家具、衣物霉变,因此在物质上,防梅也不可放松警惕。
起居在梅雨期间,应增加室内空气流通,减轻工作压力,多喝绿茶和白开水。
饮食尤其要注意防霉,以防病从口入,熟食最好随做随吃,放置时间不要太长,如果储存后继续食用,应彻底加热。而吃零食时,开包后应及时吃完,如一时吃不完要尽快将口袋扎紧,放在密封的盒子里,一些已霉变的食品,要及时丢掉。
家电保养潮湿的环境对家电的杀伤力较大,因此,在梅雨季节里,家电最好能时不时地使用一下,借助电器内散发出的热量,驱散水汽,防止电路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