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仕杰
霍庆顺
霍庆有
霍庆顺、霍庆有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霍玉堂老先生是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的创始人。他们自幼受父亲的亲传,经过三十多年的刻苦钻研,两个人的技艺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霍庆顺说:“我们这一代,首先要把杨柳青年画作为艺术品,工艺上精益求精。”
霍庆有这些年投入了很多时间挖掘抢救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版样,寻找每一张古版的过程中都浸透着汗水和泪水。
津门著名回族武术名家曹克明先生独创的“曹门刀式”,在津门体坛独树一帜。
41岁的曹仕杰是回族大刀第四代传人。他继承了回族重刀的技艺,同时将其发扬光大。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市五人上榜
绝技画绝活刀国宝天津籍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经各地推荐、申报,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和复审,最后确定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的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这226位传承人中,有5位来自天津,分别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人霍庆顺、霍庆有、冯庆矩、王文达和回族重刀武术的第四代传承人曹仕杰,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精湛的技艺令人钦佩。您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让我们带您走进他们的生活。
年画兄弟霍庆顺霍庆有
十年寻找一块版一生从事一道工序
作为天津民间工艺的四绝之一,杨柳青年画历经300多年的沧桑变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列为中国四大年画之首(其他三种年画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四川绵阳出品)。
早在明朝崇祯年间,天津西郊杨柳青镇就以生产年画驰名,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曾经贴过杨柳青年画,就连深宫禁地紫禁城也不例外。记者来到了杨柳青年画的发源地杨柳青镇,走进了传承人霍志顺、霍庆有的画坊。
霍庆顺、霍庆有是亲兄弟,霍庆顺是大哥,霍庆有是弟弟。他们的父亲霍玉堂老先生是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的创始人。他们自幼受父亲的亲传,经过三十多年的刻苦钻研,两个人的技艺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曾经,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屡遭浩劫,一大批珍贵的木版或被损毁或被当成柴禾化为灰烬,年画的制作工艺一部分失传,只有个别几个艺人斗胆隐匿的一小部分版得以流传至今。兄弟俩将其祖上传下的部分作品重新整理并恢复,抢救出一批即将消失的作品,杨柳青年画也渐渐重新恢复了生机。
随着杨柳青新城区的建设和古运河的改造,老作坊已不复存在,只有当年的一株古槐还矗立在当年作坊的原址上,而兄弟俩分别开设的两处新作坊,一处在明清街内,另一处则在古运河畔的小区内。
“玉成号”既是霍庆有的家,也是他的作坊兼展馆。客厅和走廊里挂满了年画,这是他多年跑遍杨柳青周边以及中国年画产地,挖掘、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版样和画稿。霍庆有说,他办展室免费向大家开放,展出自己多年的珍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杨柳青年画。
作为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人,霍庆有这些年投入了很多时间挖掘抢救散落在民间的版样,寻找每一张古版的过程中都浸透着汗水和泪水。有一次,一个邻居家拆房子,古老的山墙上露出一幅杨柳青年画,他得知后,恳求人家停工,然后就伏在快要倒塌的土墙上一点一点地往下揭。揭下一张后,发现后面还有一张,揭下第二张,又发现了第三张。这样小心翼翼地揭,三张100多年前的古画揭了下来,霍庆有激动得直想哭。
过去天津人过年的时候,“缸鱼”年画是必不可少的点缀,每家几乎都要在水缸上方的墙上贴上一条以鱼为题材的年画。打开水缸,将白矾放入水中,用竹竿搅拌,水就会变净。在搅动的过程中,可以看见倒映在水里面的鱼随着水流向上游动,取“连年有鱼”之意。为一块少有的“缸鱼”版,霍庆有曾找寻了10年,去年他意外地遇到了这块版,花500元买回家,了了一桩心事。
他收集挖掘的版样大都是“残篇断简”,还要把这些艺术碎片一一拾起,小心拼凑,复制成原样。到目前为止,霍先生共收集到100多块老版,很多是难得一见的孤版。
哥哥霍庆顺的画坊在明清街,同样,在他的画坊里满眼都是年画和制作年画的工具。
霍庆顺说:“我们这一代,首先要把杨柳青年画作为艺术品,工艺上精益求精。”他介绍,杨柳青年画在作画工艺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出稿(勾)、刻板(刻)、印刷(印)、彩绘(画)、装裱(裱)。杨柳青年画做工精细,着色独特,并且每一道工序都有一个人专门来做,这样,一幅年画完工时,要经过五个人的手。因为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考究,学问精深,因此,许多人都是从小就开始从事某一道工序的学习,并且一生就只从事这一道工序。
讲到精益求精,他说,完成整个画稿,每一步都不得马虎。
一般杨柳青年画都是购买生宣纸,买回来后,画工自己在宣纸上加矾,否则,用生宣纸画出来的年画就是大花脸了。
在加矾的时候,里面也有不少讲究。根据一年四季温度、湿度的不同,要加不同比例的矾。在春天风大的时候,加矾的比例就要低一些,因为风能够加速宣纸脱水的过程。相反,在夏天,因为湿度较大,加矾的比例就要高一些。
有的年画尺幅较大,这就要求画工在挂这些画时必须要提气,否则纸张就会断裂,前功尽弃。
重刀大侠曹仕杰回族大刀刚柔济舞动武魂数百年
天津市回族大刀成名于明成祖初年。相传燕王朱棣的一个金陵籍回族将领惯用一把大刀征战,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举家迁至天津,于是有了津门曹氏大刀。时至今日,传人大刀已加重到80公斤,成为一种健身器械。
天津市回族大刀队是津门著名回族武术名家曹克明先生,在本门刀、礅、抱石、拳铲等功夫基础上挖掘整理出来的,他独创的“曹门刀式”,也在津门体坛独树一帜。“曹门刀式”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历史上武科考试中的“弓、刀、石、马步、箭”等课目技艺,苦练礅子、石锁、抱石等,并将其中之技巧,糅进大刀表演的一招一式之中。大刀表演丰富多彩,主要有:插、背、拧、云、撇、水磨、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项、比摆荷叶、掌中花、叠罗汉等招式。一度,红桥区大伙巷的大丰路上,他家门前总是聚集着很多人看表演,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可能是常年习武的原因,41岁的曹仕杰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目前他是回族大刀第四代传人,他说,“曹门刀式”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大刀舞起,动如风,静如松,提刀千斤重,舞刀鸿毛轻,刀飞钢环响,刀落寂无声,既惊险雄劲,又轻盈灵动,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充分展示了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气息,又体现了现代体育之风采。
与父辈相比,他继承了回族重刀的技艺,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发扬光大。他常带领弟子参加全市及全国的民族体育运动会。
在运动场上,10名大力士高举着几十公斤、近百公斤的大刀入场,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大力士们表演的各种刀法令人目不暇接,举、抓、拧、旋、撇,托举、挂脖、倒地、背飞、水劈,一个个套路和动作体现出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民族性、传统性、技巧性和观赏性。因此曹仕杰和他的弟子曾多次获得全国的冠亚军,为天津赢得了荣誉。
为了传承这门独特的技艺,曹仕杰不仅广收弟子,还将女儿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从1岁多刚蹒跚学步起,小女儿便拿着一把小木刀和大刀队一起比划,八九岁的时候便可以上台演出。如今,16岁的她可以举起和自己体重相当的大刀表演,让曹仕杰十分欣慰。曹仕杰也常常感到压力很大,祖宗留下的东西,自己丝毫不敢怠慢,他希望回族重刀武术能在他这一代发扬光大,为此他要做的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