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类副食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对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其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格外引人关注
低收入阶层如何度过“涨价关”
本报记者 宋 扬/文
今年第二个季度起,全国各地猪肉、大米、豆油、鸡蛋等副食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上涨趋势在北京等大城市表现尤为明显。
涨幅为22种价格上涨商品品种之首的猪肉,在5月20日的平均价格为8.71元/斤,比上月(4月20日)上涨10.5%,而鸡蛋、花生油、大米等食品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物价上涨给居民的生活带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那些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家庭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低收入阶层,他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低保户:对策就是“少买”
6月4日,朝阳区团结湖金瀛菜市场。
买完白菜,李女士向卖肉的摊位走去,远远地就看见案子上的排骨、精肉、五花肉、肉馅。
她翻了一下最边上的那块五花肉,想给儿子做一顿红烧肉或红烧排骨。
“这个多少钱一斤?”“8块。”
“排骨呢?”“10块。”
“肉馅呢?”“9块。”
“给我5元钱肉馅吧,回家包包子。”听了价格,李女士放弃了做红烧肉的打算。
“5块钱的肉馅,包上十几个包子,全家可以吃一顿,剩下的几个,不够全家吃一顿的,就尽着儿子吃。”她说,儿子上中学,正需要营养。
“以前5元钱可以买6两多,现在只能买5两多。”她说。肉放得少,包子吃起来肯定没有以往的味道好。她想,多放点油也许好点。回手拿油桶时,感觉轻飘飘地,没什么重量,原来,油桶已经见底了。
李女士是个聋人,但她并未完全失聪,只要对方大声讲话、语速慢一点,她可以听清,而且她会读唇语,所以,与人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但因为听力差,找工作很困难,最近两年都没有单位雇用她,她只好“赋闲在家”。儿子在上中学,丈夫在一家机构做保安,每月只有500元收入,这也是一家三口惟一的工资收入。按照规定,她家每个月可以领取500多元的差额补助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全家每个月的收入有1000多元。
6月7日,《公益时报》记者走访了崇文区的三个低保户家庭,他们均表示,物价上涨对生活有影响,对策就是“少买”。
6月5日前后,受存货积压、天气炎热、产蛋高峰到来等原因影响,鸡蛋的价格已经开始回落。在鸡蛋批发市场,价格已经从8元/公斤降为6元/公斤。尽管日常消费品显示出价格回落的趋势,但目前为止,低收入人口的生活仍然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