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滔滔没想到,自己没做出来的一道作业题,会引起那么多“大人”的关注。
让滔滔发愁的这道题,是要求学生根据两则小笑话写成语。笑话一为《爸爸做作业》:“老师说:小明,讲真话,是你爸爸帮你做的作业吗?学生:不,是他独立完成的!”笑话二为《十减二》:“妈妈:十减二等于多少?儿子:不知道。
孩子犯愁,当家长的也不知所以,滔滔妈先后请教了20多个大学毕业的同事。“实事求是、童言无忌、答非所问、语出惊人、驴唇不对马嘴、哭笑不得、忍俊不禁……”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奈之下,滔滔妈将求助电话打到了当地报社。
无独有偶,沈先生也被小学一年级女儿的一道语文题难住了。这是道阅读理解题,题目叫《捡钻石的人》,原文大意为:一个人在夜里赶路,忽然有神灵在他身边说:蹲下去,捡一点东西放在袋子里。这人不敢违背,照做了。天亮后,他打开袋子,一看便惊呆了:神灵让他捡的竟然是钻石!——文后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我们就如同故事中的什么人?这个神灵又是谁呢?问题二:我们怎样在天亮之前去捡更多的钻石?
“别说孩子,我看后都一头雾水!”沈先生把女儿的作业题挂在了网上,向网友求教。大家答什么的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生如同捡钻石的人,神灵比喻老师,钻石指知识。“我怀疑,一年级孩子能否有这个理解能力?能明白这样的寓意吗?”沈先生把女儿的这道题称作是“哥德巴赫猜想”式语文题。
“我家亲戚一年级小孩的考试题,不少人做不出来:66个3相乘,最后的个位数是几?”42岁的汪医生,自认念书时数学不错,对这道题琢磨了半天才找出答案,他感叹:“一年级的题,难度系数真高!”
还有一道非常经典的号称“难死你的小学题”:有三组数字,分别是(1、3、7、8);(2、4、6);(5、9),每组数字都因一个共同规律而归为一组,请说出这个规律。记者拿此题问众多人士,无一答上,又向一位重点中学教数学的校长请教,该校长想了半天,无语。答案,令所有人大跌眼镜:(1、3、7、8)注音都是一声;(2、4、6)是四声;(5、9)是三声。
“晕!绞尽脑汁分析其中的数学规律,谁能想到,考的却是拼音?”“做这样的题,对孩子的智力提升有益!”“这类难题、怪题、偏题,根本不应该在小学段出现!”记者调查发现,这类题在小学生作业题中并不占据主流,通常是以附加题或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而谈起对它们的看法,家长们反应并不一致。
分歧不仅存在于家长间。就所谓“哥德巴赫猜想”式语文题来说,有教师认为,这种类型的题在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答案并不惟一,只是希望学生开动脑筋多做思考,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路途中,这类题是今后的方向。而曾发表过语文创新阅读专著的小学教师王廷波觉得“这样的题,一点意义都没有,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任何作用”,过于抽象的题,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反易误人子弟。
针对家长反映的部分数学难题,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刘艳平老师介绍,这些题其实都是较常见的奥数题,题目本身并没有多大问题,只是可能将原本适合高年级学生的题放到了低年级的作业中,有超标之嫌。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李泽宇表示,“此类题如果不是必做题,只是以趣味题等形式出现,为了开发学生智力,倒也未尝不可”。
“这类题目的出现,有一个大的背景,即我国过去推行的是学答教育,出题时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但现代社会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出题时也主张回归生活世界。”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邬志辉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题目的内容贴近生活,给予教师和学生的空间都很大,对好教师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无疑是个福音。
不过,邬志辉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要考虑知识本身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命题时首先要定位小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考虑大众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应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为重,题目不易太难,避免一开始就造成学生厌学。本报长春6月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