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7点,南京农业大学的生科楼报告厅掌声雷动,水泄不通。焦点在于此次做报告的主讲人,是一位叫做蓝小汐、生于1981年的女孩,报告围绕大学生的成才、情感等问题。
蓝小汐既非职业培训师,也不是成功职场人士,记者现场看到,她站在同龄人面前,甚至还有一丝腼腆。
一切皆源于蓝小汐在天涯网站的网络小说《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短短数月时间内,突破1000万的网络点击率让她在网络间声名鹊起,小说还被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种现象,似乎对“想出名,找网络”传言是种呼应。但是,评论者认为,发生在蓝小汐身上的事情并不奇怪,因为网络文学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抑或争议四起,褒贬之声不绝于耳。
南京女作者成为网络“人气王”
有网友发帖:最近网络上谁的小说最红?有人说是痞子蔡,有人说是安妮宝贝,还有人说是宁财神。
其实都不是,正确答案应该是:蓝小汐。
蓝小汐是谁?也许半年前问起来,谁都不知道。可是,仅仅数月时间,互联网就将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写手迅速“捧”红。自2006年冬天蓝小汐开始在线写作,短期内就集聚了大量粉丝的追捧,仅仅几个月,就突破了1000万的点击率,被称为是“2006年以来网络当之无愧的第一小说热帖”。
在天涯首页上发布的《2006天涯百大名人排行榜》上,记者看到“碧海蓝天”排名第91名,这篇帖子得到了高度评价,被众网友奉为“爱情圣经”。
在昨晚蓝小汐与南京农业大学学生的交流会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部小说虽然写生活,但其写法又不是对传统写实文学的回归,它有着鲜明的80后人群的色彩,写了他们的长大,走上职场,走入烦恼的生活,以及开始人生的自立与磨难,小说的主干是爱情,小说很逼真地写了这代人爱情的困惑以及情感归宿的追寻。”
这位工作人员认为,对南京读者来说,小说十分亲切,大量的南京生活场景在作品中出现,形成人物活动的舞台,散发着南京独特的气息,有网友把蓝小汐和张恨水、叶兆言等作家并提,认为在有关南京的文学描写中,《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第一次让南京时尚起来。
不少评论者断定,仅仅从认识价值来看,它也将注定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消息人士透露说,小说刚出版,就被一家有实力的影视制作公司购去了影视改编权,“可见它的影响力,已超出了网络和文学读者圈。”
观察人士认为,网络文学的出版,已成为一种时尚。此前,“要想红,找网络”,已成为网络间流传很广的口头禅。同样名气很大的《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书,都是从网络开始蔓延开来的。
出版是网络文学的嫁衣?
6月2日,知名的黑蓝文学网站,分别在南京大学的浦口校区、鼓楼校区举行黑蓝文丛作者见面会,并以“我不知道你是否还喜欢文学”为题,掀起关于网络文学、文学前途的讨论,伴随着激烈讨论的是一套叫做“黑蓝文丛”的“登陆”。
记者看到,入选该丛书的5位作者分别是马牛《妻子嫉妒女佣的美貌》,赵松的《空隙》,柴柴的《睡莲症》,顾湘的《为不高兴的欢乐》和洪洋的《抵制喜剧》。这5位作家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几乎都是网络写手,作品的“市场”在网络,并享有极高的声誉。
而一位文学观察人士指出,在常规的出版机制下,他们的作品是很难面世的,虽然这些作品成名于网上,但还是需要传统的出版机制给予它们以“嫁衣”。
当时,就有评论者指出:黑蓝文学网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证大现代艺术馆携手推出了自己的黑蓝文丛第一套。“这不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出版事件,而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
6月10日,接受采访时,黑蓝文学网主编陈卫告诉江南时报:“从纯文学的意义上看,网络文学所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就是落地传播渠道方面的严重缺失。这里引发两大问题:一是网络文学是不是必须要借助传统的出版发行才能给自己正名?二是网络文学能否借助网络商务本身的特质获得生存的空间?相形之下,尽管不情愿,但是前者的渠道显然仍是目前更为直接的见效办法。而对纸本书的传统情结,也使得作者们对于传统出版有着更多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同时,他们真正需要的还是一种传统的被认同感:作家一定要有书。”
昨晚,记者在采访时,《成全了自己的碧海蓝天》的责编、江苏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于奎潮告诉记者:“出版者寻找和挖掘网络作品,是一种与时俱进之举,不应受到苛责。但在面对网络上的取之不尽的作者和作品资源的时候,不同的出版人取舍的标准可以是千差万别。网络芜杂,网络文学的芜杂,良莠不齐,文字垃圾比比皆是,这都是事实;去芜存精,正是对读者、出版人和文学研究者眼光和艺术坚持的某种挑战与检验。”
对于上述现象,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现当代文学方面专业的教授告诉江南时报记者:“网络是载体,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的新的传播范围广泛的便捷化的媒体,网络作为一种传播渠道,一种工具,至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它改变了文学的本质,也没有证据表明它改变了文学的评价标准;同时,网络发表的便捷化,在线阅读的即时化,网络信息库的庞大与无限可选性等,也对网络文学的网上生存,以及写作者出于博取关注的取向产生某些影响,进而也对网络文学的结构,语言形态产生某种影响——这也是无法漠视的现象。”
对话当事人
“在网上写作就是不想落寞下去”
——专访网络写手蓝小汐
本报记者 高明勇
江南时报:有评论认为,你的小说代表着80年代人群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你也因此被称为80后一代的最新的代言人。首先我感到好奇的是,对于公众和评论者赋予你的这些意义,你怎么看?
蓝小汐: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最多也只能代表我的家人,在领导授权的情况下,代表我们公司。哈哈。
江南时报:刚才我了解到,你的工作和小说几乎没什么关系,职场的生存压力也很大,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促使你写这本书?这本书的写作经过是怎样的?
蓝小汐: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因为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从事的工作与我的专业联系并不紧密。后来,我发现自己可以很利索地写报告,写发言稿,却不能够流畅地写一些我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情绪,这令我很郁闷。于是想着,把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的经历整合成一篇文章,既是练笔,也是一种纪念吧,纪念我的青春。写作是件很寂寞的事,贴在网上的目的,就是想不那么寂寞的写下去。因为还要工作,又不想耽误晚上吃喝玩乐看电影,所以利用工作午休的时间写1000字左右。下午上班之前贴到网上,然后利用工作间隙,上网瞅瞅大伙的留言。
江南时报:很多评论者都说,你的小说,是80后写作者的一个分水岭,和以前韩寒、郭敬明等人的小说完全不同,标志着80后写作的转折与成熟,我也同意这一判断。你如何达到这一高度的?你有这方面的自觉么?你是否也关注他们的写作,顺便,请告诉我,你以前的写作经历?
蓝小汐:高度谈不上,不过都是正在经历的生活,生活远比小说丰富多彩,我只是把它们记录下来。说老实话,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我一本也没看全过。也许是生活经历的不同,我觉得他们的文字很难引起我的共鸣,我也从来不会去关注他们的作品,可能对韩寒的八卦消息还在意些吧。在报纸杂志发点小文章算写作经历不算?大学时候写日记算不算?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