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赛场上,一位50开外、浓眉大眼的新疆人王建平带领福泉黄丝鼎罐城舞蹈队表演的原生态舞蹈《芒筒壮歌》,舞姿刚柔并济,芒筒、芦笙浑厚动听,这群演员是王建平到黔东南州凯里市舟溪镇石青村、台江县反排村等地采风时从当地农民中挖到的舞蹈苗子。歌之、舞之、采撷、保护、研究······,这就是他14年来扎根贵州的理由和动力。连89岁高龄的老母亲几次劝他回家未果,最终感慨地说:“我这儿子是你们贵州的儿子。
”
1994年11月25日,他带领云南土风歌舞团参加贵州红枫湖首届西南文艺汇演。文艺汇演上,黔东南州台江反排木鼓舞深深地吸引着他,而他们表演的云南佤族舞蹈《木鼓魂》也被红枫湖的总经理王福波相中,希望这支土风歌舞团留在红枫湖。红枫湖迷人的风景,反排木鼓舞的神秘韵律牵引着他留在了贵州。一晃14年过去了,这位50开外的新疆人,因为喜爱舞蹈,改名王舞。
“我爱这里的青山绿水,更爱这片土地上纯朴善良的人民”。王舞动情地说。台江反排村、丛江庆云村家家户户只要听说是他来了,都会拿出自家最好的东西盛情款待。他与村民们一起唱侗歌、跳舞。若是碰到哪家姑娘出嫁、哪家小伙娶亲,他更是醉倒在这歌舞的海洋中······。当他翻山越岭行走在各地的山村时,偶遇田埂间,稚子在竹背篓里小憩,夫妇俩一边唱歌一边种地插秧,或母亲手拿小锅给田间劳作的儿子送饭,汉子一边把酒自斟自饮,一边放声歌唱,这一幕幕情景与大山浑然一体,深深地印入他心中。这就是他心目中舞蹈的源泉。他崇拜民间歌舞,那种返璞归真的信念牵引着他走访苗寨、侗族鼓楼、布依人家、边远的瑶族村庄,并竭力走进这些民族的魂魄中,抓住民族文化的精髓,记录下那一个个乐音中律动的舞姿。他觉得贵州苗族的舞蹈语汇丰富多彩,侗族大歌奇异的多声部乐音绕梁不绝于耳,黄果树扁担山一带关于“铜鼓井”的动人传说让他陶醉,各民族的铜鼓文化更让他崇敬。这位来自民间的舞蹈家感叹道:“苗族的文化资源太丰富,侗族的歌舞太优美,瑶族、布依族、侗族的铜鼓舞各有特色,光各民族的铜鼓图案就值得研究。”他每到一地,就用摄影、摄像、录音等各种手段记录下各地的民间歌舞,他将这些采撷的精彩片段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王舞的家也是舞美道具室。在一间50余平方米的大屋内,一半空间都悬挂着各色各款的民族演出服饰。另一半除了一张大床和写字台,就是两个红木箱子,天然地将这间大屋隔成卧室和道具室。“这两大箱资料最值钱,我走到哪儿,就只带上这两个箱子”。王舞随手从箱子上拿起一本薄薄、泛黄的小书,书封面印着“音乐舞蹈、省群艺馆编”等字样,这是一本1997年省群艺馆编写的内部刊物《音乐舞蹈》,现已停刊。这本书收集的全是贵州的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王舞是在清镇文化馆工作时,从一堆废书中找到的。他十分心疼地说:“要找贵州民族民间舞蹈的书籍很难,在新疆、云南、内蒙等地,它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早已形成一整套教材,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早已列入教学大纲内容,有的省份舞蹈专业还将自己民族舞蹈定为必修课。好在现在中央民族学院已开始着手挖掘贵州苗族、云南傣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