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笔记》看似“游戏”的现象背后,我们可以透视到部分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轻慢和宣泄渠道的缺失。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诱惑和人生发展的危机,这并不奇怪,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
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是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入手,进而深化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从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入手,进而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学生现代公民人格的形成,这是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体人格的过程。
深刻认知是坚定认同的基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是关键。各门学科都有推进“两纲”的丰富资源,关键在教师要有育人意识和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德育内涵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对接”,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心头。
近来媒体热议的一则报道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本名为《死亡笔记》的恐怖类印刷品,在一些中小学校园迅速流传,俘获了众多青少年的心。虽然,教育部门等已紧急部署查缴,《死亡笔记》的流行也必定戛然而止。但是,由“死亡笔记”引发的思考还远没有结束,甚至才刚开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解读、应对这一挑战?我想我们必须拿出科学睿智的眼光和切情入理的方略。
《死亡笔记》究竟有何魔力能让众多的青少年着迷?不少孩子也许起初是出于“越恐怖就越过瘾”的好奇,购买了《死亡笔记》,不由自主地发展为不顺心时就把他人的名字写进“死亡笔记”,借以宣泄自己的不满。在这看似“游戏”的现象背后,我们可以透视到部分中小学生对生命的轻慢和宣泄渠道的缺失。《死亡笔记》真正的可怕之处,恰恰在于这种虚拟的宣泄会使孩子原本纯洁的心灵滋生邪恶,并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我们曾做过相应调查,发现当代中小学生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而心理成熟度却相对滞后,由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实,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丰富多彩的生活诱惑和人生发展的危机,这并不奇怪,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这不仅是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面对《死亡笔记》的挑战,我们不能简单的一缴了之,而应当从体现生命关怀的道德教育入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命教育,促进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提升生命的意义和境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死亡笔记》流传的土壤。
再看《死亡笔记》的来源,它伴随着日本动画片《死亡笔记》DVD的发售,以及《死亡笔记》的漫画走俏校园而迅速在中小学生中流行。我们曾调查发现,在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外国动漫及侦探小说是他们的最爱。而对我国诗词等古典文化典籍的欣赏学习则日趋淡漠。更为紧要的是,承载着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动漫等消费主义文化产品的流行,不仅挤占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而且在学生心理上消解了民族精神的生根发芽。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庆日的知晓度偏低,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列出四个或以上传统民俗节日。
深刻认知是坚定认同的基础,如果我们的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基本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渊源知之不多的话,那就难于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深刻的文化认同,谈不上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难以在学生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构筑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把它渗透到学生的血脉之中,是当前中小学德育的重点之一,也是我们德育工作必须破解的难点之一。正是出于上述思考,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2005年6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颁布实施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
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人格之魂。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决非渲染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抓手,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立足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
而尊重生命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十多年前一位名牌高校学生的遗书,一直萦绕在我心中,就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就感到生命没有意义,选择自杀来摆脱。这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其实两者都有。首先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讲,生命教育也是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是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入手,进而深化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是从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入手,进而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学生现代公民人格的形成,这是民族精神内化为个体人格的过程。事实证明,“两纲”的针对性很强,推进“两纲”是上海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熔为一炉的重要载体。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重在养成,既要突出课堂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体验,这是一个“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过程,也是一个课内课外充分互动,形成合力的过程。推进“两纲”进课堂不是要增开一门或两门课,而是要挖掘各门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融入中小学的课堂,尤其要促进“两纲”与“二期课改”的紧密结合。对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教材,要加大“两纲”内容的比重,保证把那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富有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意义的材料纳入教材或者列为学生必修的课外阅读,激活教材中德育的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外,应以增强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为重点,构建课外活动体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
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老师平时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也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师是关键。各门学科都有推进“两纲”的丰富资源,关键在教师要有育人意识和一双慧眼,把教材隐含的德育内涵挖掘出来,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无缝对接”,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心头。推进“两纲”不仅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事,应是学校所有老师的事。也正因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呼吁和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遵循规律,把握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转移到关注与分析学生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心理品质、意志培养、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诸如《死亡笔记》引发的各种问题应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作者翁铁慧/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教授)
通知要求,各出版单位主管部门和省级出版管理部门应对所属和所辖单位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已经出版的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
电影真人版(资料图片)
版物,进行一次认真清查,凡是含有禁载内容的,一律下架、封存、删除。各图书、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单位应进行自查,发现存在禁载内容的,立即停止制作。对已经发货的含有禁载内容的出版物,出版单位应根据发货渠道,派专人通知发行单位下架、封存,及时回收。>>>详细
教育之忧 文化之痛——《死亡笔记》带来的警示
《死亡笔记》的日本恐怖漫画在江苏、上海、河南、广西、新疆、福建、湖北、四川、重庆、广东、北京等地的中小学校中流行,许多学生对此很是热衷,互相传看和议论。5月底,全国文化执法人员再次开展了查缴包括《死亡笔记》在内的恐怖非法出版物的专项集中行动,以净化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详细
校园本应是治学的圣地,文化的净土。然而,这片净土却被时下一些荒诞文化的流毒所侵蚀。《死亡笔记》源自日本漫画家创作的漫画书,其中包含了神秘主义、死亡、报复等诸多情感因素,是一本典型的带有荒诞色彩的“鬼故事”。可就是这样一种读物,俘获了众多青少年的心,侵蚀和影响了他们的是非观、生命观和人格发育。《死亡笔记》的流传,正是这种荒诞文化现象的折射!>>>详细
日用“‘死亡笔记’到货!赠羽毛笔、碟片”的广告词,招徕顾客。(国新供图) 全国“扫黄打非”办紧急部署 查缴《死亡笔记》(来源: 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