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行业发200亿“免费午餐”的启示
■时报时评■车海刚 尚志新
世上会有免费的午餐吗?这样的“好事”让全国的烟农们赶上了。
据《中国经济时报》6月7日报道,中国烟草总公司云南省公司投入近50亿元,用于改善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目前已为728亩耕地铺设了水管和水龙头;未来3年,该公司还将再斥资30多亿元,把这项工程扩大到1088万亩。
云南的这一做法是全国烟草系统整体行动的一部分。报道说,从2005年开始,国家烟草专卖局计划用5年时间投入200多亿元,在全国实施总面积逾3000万亩的基本烟田水利工程建设。
或惊异、或好奇、或不解、或质疑……面对这则新闻,读者的任何反应都是可以想像和理解的。正如一位烟草业界专家所说:“这样的事情在垄断行业是首例,建国以来也是第一次。”
烟草行业此举所为何来?“为了保证烟草企业获得更好的烟叶供应”——相信多数人都会凭直觉给出这样的答案,作为一家企业,追求这样的结果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报道引述了当地农民算的一笔账:云南一年可种两茬农作物,两年四茬,其中只有一茬是种烟叶(两年轮作一次)。也就是说,由烟草公司出巨资兴建的水利设施,只有1/4时间“服务”于烟草,企业的直接受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农民才是这项工程的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
更重要的是,这些水利设施在规划和建设时就完全跳出了烟草种植的框框,而是站在“大农业”的高度通盘考虑。比如,不仅建设适合烟田的管网,还建设水田所需的沟渠等,使之成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为此还大大增加了投资。据了解,除国家烟草局统一安排的资金外,云南各地烟草公司每年都要为该工程配套补贴几亿元。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巨额投资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资金回报,可以说是近乎为农民送上“免费的午餐”。
那么,他们为什么甘于这样为他人作嫁衣?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烟草专卖和政企合一的特殊体制,烟草行业一直被当成行政性垄断的典型。这样一个曾经广受争议的行业,竟能以如此的大手笔鼎力扶持“三农”,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究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对此进行解读:
第一,它折射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几年来颇为热络的话题,但对于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内许多企业并不十分明了,能够模范地践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有些企业将社会责任简单地理解为慈善事业。实际上,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社会对企业有了更多期望,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有了更广泛的内容,就业福利、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等,都可以纳入社会责任的范畴。烟草系统的支农、惠农,显然是其积极主动担负社会责任的体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第二,它反映了国有企业对自身定位的再认识,是国企实现其价值的一种新形式。国企的效率通常要低于私企,这不仅是经济学的公理,也已为各国的实践所证明。正因为如此,国企(特别是那些垄断性较强的企业)往往成为饱受诟病的对象。但是,出于国家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考量,某些国企的存在又有其历史或现实的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公共资金而设立并获得利润的国有企业如何回馈于社会,就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说,烟草系统的支农行动为众多国企树立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标杆。如果放在国家拟向国有企业征缴红利的政策背景下观察,烟草企业这种先行一步的探索则更有特别的意义。
第三,它是一个“工业反哺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典案例。从烟草系统的做法当中可以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子,但它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有所不同:不只局限于企业同农户之间的原料供应与收购关系,不只是简单地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指导等,而是着眼于帮助农业进行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长期、稳定增收。据农业专家介绍,云南烟草投资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已达到水利现代化的标准,且至少可用20年,这对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来说,将产生不言而喻的价值。
烟草行业的举动也使我们联想起其他一些行业。实际上,近年来崛起的不少工业产业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他们的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农业,例如乳制品业、茶加工业、果饮业等,其中不乏名声显赫的大型企业。但我们却较少看见或听到这些企业对农业、农民给予比较有价值的回报事例,甚至在某些地区,还出现过乳品企业压低收购价格导致“奶贱伤农”、奶农大批宰杀奶牛之类的情况。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是中央提出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政方针,然而知易行难,如何真正找到落实这一方针的可行路径,不但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更需要广大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不知烟草行业的支农、惠农之举,能否给企业界带来一些震动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