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14日电 1985年1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水系航运规划领导小组,着手恢复自治区境内的黄河航运业。到1986年春天,沉寂了20多年的内蒙古黄河段水域又出现了百舸争流的热闹景象,一年运货量达到153万吨。
内蒙古境内的黄河水道总长840公里,水流平稳,通航条件好,黄河中游两岸的内蒙古人民有着上千年利用黄河从事水运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西部铁路、公路发展迅速,水运潜力渐渐被忽视,尤其是在河套地区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后,拦腰阻断了航道,黄河中上游从此失去了水运之利。随着两岸乌海、包头、巴彦淖尔等盟市工农业经济迅猛发展,运力明显不足,每年都有上百万吨物资积压待运,发挥黄河水运潜力逐渐为自治区政府所重视。1983年,自治区交通厅组织人力对乌海市至包头市的436公里黄河航道进行了调查,向自治区政府提交了恢复这段黄河航运的可行性报告,得到自治区和交通部、水电部的支持。整治这段航道的工程列入自治区“七五”计划,投资3700万元,初步完成对全境黄河航道的系统整治。
自治区水系航运规划领导小组还为开通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到山西省河曲的黄河中游全线航道作出了详细规划,包括在三盛公闸坝修建能够通过500吨级船队的船闸、疏通碍航浅滩、建设配套码头和造船厂等。沿岸各族干部群众对恢复黄河航运的积极性都很高。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