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工网
一项调查显示:80后农民工重“钱途”更重前途
中新浙江网6月14日电
这个月王生(化名)的新工作是萧山一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月薪2000多元。这个工作也许在城里一些人看起来并不是太起眼,但对王生来说却是他10年的梦想。当年他刚进城打工时只是一名保安,他不想就这样一辈子。10年中的7年多时间他一边做保安,一边参加成人自考,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长为管理人员,那才是更长久、更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王生这样的人现在成了80后农民工的榜样。浙江理工大学刚刚结束的调查显示:80后农民工:重钱但更重个人发展。作为2006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招标立项的重点课题,这是省内第一次像分析大学生一样从就业心理角度,调研80后新生代农民工。
打工同时寻求自我发展
负责这项课题的浙江理工大学副研究员甄月桥说:“调查显示,80后农民工出于家庭生活压力,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占30%左右,而选择‘希望获得自我发展’的高达60%以上,以‘向往追求城市生活’和‘改变自身落后的农村观念’为主要目的的也分别达到20%左右。”因此在寻找工作时,最受他们重视的是:学技能,有本领。这表现在参加培训的数量上,80后农民工占69.5%。
甄月桥说,80后农民工是一群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对土地没有多少依恋,但绝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的群体。“他们大多毕业于职高、技校或具有高中文化。与父辈们不同的是,他们虽然也将谋生、赚钱作为重要目标,但不再把自己当作挣钱工具,他们为增长见识而穿梭于各个城市,积极寻求通往城市生活的路径,并将此作为外出打工的首要目的。其外出动机已经从单一的经济型转向经济型和城市型并存的特点。如果发现所在的打工企业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他们不会像父辈那样愿意忍受,而会选择离开。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杭州有82.3
%的农民工换过两个及以上单位。”
期望更高心理落差更大
“我们一天要工作9个多小时,一个星期只有一天休息,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在下沙一家外资企业做一线配料工的王月欢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足,而她的父亲老王,在一家塑料厂工作,一个月的收入才只有800元。
甄月桥说在调查中发现,80后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较强,但对城市评价不高。“比如在工作条件上,老一代农民工中35.2%的人表示满意,而80后农民工只有22.8%的人表示满意。”甄月桥分析其原因:老一代农民工以家乡为参照物,但新生代农民工却以城市为参照物。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仍处于弱势。可他们又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去务农,因此,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间的落差导致矛盾心理。
80后农民工就业心理新趋向,导致他们可能出现分化。一方面,“80后农民工更愿意接受新事物,更愿意学习新技能,如果他们把自己培养成知识技能型的人,我觉得他们将成为城市就业的新宠。”甄月桥说。在下沙某外资企业,2000多名装配笔记本电脑的员工,几乎全部是这样一群经过专业训练的80后农民工。但另一方面,他们的身上又具有当代年轻人的一些特征:如重自我、少束缚、易偏激、花钱不太懂节制等,“当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大,有可能会使少数人心理不平衡。”
未来二三十年,城市人口将会增加一倍。在这样一种认识前提下,政府、市民及决策专家们应该有所应对。“我们的城市除了为他们提供一个维持生计的落脚之处外,是否还能成为他们将梦想变现实的地方?”本报记者
俞熙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