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政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

  中新网6月14日电 在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为有效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同时也为《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统筹协调我国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组织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以下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简本)

  为有效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任务,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全面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特制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

  一、气候变化形势及其对科技工作的迫切需求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近50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中国的气候近年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给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环境和海岸带等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失。

  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构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基本政治和法律框架。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进入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的优先议事日程,成为最重要的多边国际问题之一。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尽管中国单位GDP的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总体下降趋势,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气候变化及其国际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外部环境和需要妥善应对的重大战略课题。

  应对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了一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的气候变化科技工作还缺乏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充足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制定和执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政策和行动、参与外交谈判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亟待大力加强。

  二、中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八五”以来,中国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技项目,重点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与影响、中国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中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如地球科学系统联盟(ESSP)框架下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等四大国际科研计划,以及全球对地观测政府间协调组织(GEO)和全球气候系统观测计划(GCOS)等,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全球意义的全球变化基础研究。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国在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及减缓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重要进展,编制完成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同时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与科研机构建设也得到显著加强。上述成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和《国家方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权益和履行国际义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原则

  1.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

  2.技术突破与对策研究相结合

  3.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4.整体布局与分工实施相结合

  (三)目标

  2020年的目标是: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行业和典型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气候变化合作和制定重大战略与政策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水平显著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1.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政策框架和协调机制基本形成,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若干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取得有国际影响的成果;

  3.开发完善若干气候变化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测、分析、评价和决策模型工具;

  4.减缓气候变化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开展地方和行业减缓气候变化的试点示范;

  5.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海岸带、林业、生物多样性、荒漠化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并在典型脆弱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试点示范;

  6.编制形成中国的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7.提出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的设计方案;

  8.形成若干具有较高水平的气候变化重点研究开发队伍和基地。

  四、重点任务

  (一)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

  包括但不限于: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气候系统模式

  气候变化的检测与归因

  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

  亚洲季风系统与气候变化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形成机理

  冰冻圈变化过程与趋势

  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物质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

  包括但不限于:

  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

  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和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

  先进核能技术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生物固碳技术和其他固碳工程技术

  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

  (三)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模型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脆弱领域的影响及适应技术和措施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技术和措施

  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脆弱区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与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及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影响的危险水平及适应能力

  适应气候变化案例研究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

  包括但不限于:

  应对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

  中国未来能源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制度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

  国际产品贸易与温室气体排放

  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战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推动气候变化科技工作

  充分发挥全球环境科技协调领导小组领导、统筹和协调中国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作用,完善全球环境科技协调领导小组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建设,完善全球环境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强化办公室的信息沟通和议事协调职能。密切协调国家各科技计划、基金和专项,以及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相关的科技资源,充分调动和整合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科技资源,共同推进中国的气候变化科技工作。

  (二)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

  发挥政府作为气候变化科技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国家各科技计划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各部门、行业和地方加大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投入。

  引导企业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积极利用金融及资本市场,鼓励社会各界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国际资金渠道,充分利用国际条约的资金机制。

  (三)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学科建设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人才,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专业特长突出、有国际影响力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团队。

  加强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提倡学科交叉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气候变化学科体系。

  (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完善、整合和新建一批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级气候变化研究开发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的国家气候变化研究网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以及农业、水资源、海平面和生态系统观测网络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学数据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与机制建设。推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传播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中国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进展和成果。

  组织开发和编写系列气候变化科普读物,在中小学和高等学校开展气候变化科普活动和相关教育。

  把气候变化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气候变化的集中培训、宣传和示范引导。

  (六)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加强气候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

  将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合作纳入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提升气候变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和地方、部门、行业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程度,按照“以我为主、互利共赢、促进自主创新”的原则,适时牵头发起气候变化特定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鼓励和支持中国科学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发起和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和区域科学研究计划与技术开发计划;鼓励和支持中国科学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到重要国际组织任职并竞争高级职位;鼓励在华举办重要的气候变化国际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会,争取重要国际科学组织在华建立总部或分部;发起举办“气候变化与科技国际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