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存放化工污水多年、目前占地40余亩的污水处理站,在其停止运转多年后一直这样搁着。受到影响的周边群众反映多年、上访多次,仍然不能改变现状。日前,这些深受其害的群众致电本报反映,记者随即前往当地进行了采访。
民间说法:直排大海15年
事情发生在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双墩村。6月10日,记者来到了这个被当地百姓称为“污水塘”的地方。其占地70余亩,目前有约30亩租给了当地一商人搞固体废物处理厂,剩下近40亩地是5个褐红色或黑色的水塘,塘内寸草不生,气味让人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恶心感。
关于这个塘的历史,当地百姓是如此介绍的:1985年,如东县政府在洋口镇搞化工园区,作为配套设施的污水处理站就这样应运而生。但是,当时的环保设施比较落后,送来的污水在该塘仅经过沉淀处理就直接通过管道直排大海。直到2000年,这些污水处理站才停止运营。
“当时各地的污水通过马丰河(附近河名)船运到这边,而后用泵抽到一个专门通往污水塘的管道。”一个自称熟知当时情况的居民告诉记者,那时,每天都有送污水的船过来,污水站站长陈银泉也小发了一笔,“当时价格好像是30多块钱一吨吧”。
“就是直接送到污水塘沉淀几天,然后就直排大海,不需要什么成本,他能不赚钱吗!”
官方说法:污水塘搁了15年
6月10日,记者电话联系到洋口镇党委书记孙志祥,他表示自己在开会,至于污水糖的问题目前由县政府牵头解决。
次日,记者来到了如东县环保局。该局几个局领导从8点半到11点半一直在开会,而该局法制宣传科人员表示不太了解污水站的事。但在记者与他们的闲聊中得知:污水站当时是某化工公司的一个简易污水处理塘,从1987年至1992年处于运营阶段,后一直没用。本来打算搞一个污水处理站的,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没建起来。该科工作人员称,百姓反映不实,目前洋口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处于调试阶段,一旦正常运行,将对那个污水塘进行处理。
对于这些说法,记者多次联系原污水处理站负责人陈银泉——这个已在家休养的老人,电话始终没人接听。
当地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洋口某工业园区蔡主任对这个情况比较熟悉。6月12日,记者费尽周折电话联系上他,对于百姓反映的情况,他用“可能是”回答了记者。他称,其在洋口这边时间也不是太长,但可以肯定的是污水塘的全称是如东县污水处理站,原来是有通向大海的管道。
诚挚愿望:不再受“污水塘”扰
对于污水塘对周边百姓的影响,记者在实地采访中,百姓怨气颇多。
“下雨天,污水塘溢出来的水流到田里后,庄稼不结果实。”、“起南风时,窗子都不敢开。”、“反映很多次,都没解决。”
当地一人士称,不管污水塘是直接排向大海多少年,还是搁在这边多少年,也该到了拿出方案解决的时候了。“这么好的地就这样被糟蹋在这边,不令人心疼吗?”
而当地一化工老板告诉记者:这几个污水塘要真正正规处理,没有400万拿不下来。他称,由于时间太长,土地、地表水都被污染了,即使把塘水处理干净,但地下涌出来的水也会是污染的。
据介绍,曾有商人向当地政府提出“花钱处理污水塘,低价换取这块土地”的思路,但被拒绝。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当地政府和主管单位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处理污水塘,而现在土地紧张,有条件的商人都想屯下这块地。可能政府担心开发商动机不纯,不会真正处理污水塘,遂没有答应。
“不管怎么样,我们希望政府能把这个塘处理好!”采访结束时,一个当地百姓拿着今年又没有结果的蚕豆说。
如东一环保志愿者曾悲痛地对记者说:几年前,如东海滩文蛤大面积死亡,曾让百姓欲哭无泪,如今,在环保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当地政府不能再让悲剧重现了。
本报记者 杨梦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