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多条河道遭严重污染的情况昨天经晨报独家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不少读者纷纷给报社打来电话,反映本市其他一些水域也存在类似现象。在太湖水污染事件所导致的环境恐慌尚未消弭之际,任何涉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显然都会受到民众的高度关切,对于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如何尽快地认定责任、实施处罚并重新制定治理方案,将变得尤为紧要。
就浦东河道污染事件来说,当地多家化工企业互相推委的做法令人遗憾。都说与己无关,那我们不禁要问:究竟与谁有关?草木难生,鱼虾尽死,化学品恶臭弥漫———如此恶劣的生态图景,难道是天灾?当然从某种角度,“与己无关”也讲得通,因为归根到底,这片如同染缸的水域只与当地百姓有关!
污染的形成和恶化并非一朝一夕。从去年6月水质出现异常到现在,已过去整整一年。在这一年中,当地村民曾经向职能部门反映过情况,希望河道污染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涉事企业在接到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的禁止向河道排污的责令后却依然故我,而职能部门此后也没有进行“复查”。
在舆论压力下,违规排污的企业最终受到来自职能部门的处罚想来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在这起水污染事件的责任认定过程中,职能部门和当地乡镇政府是不是就能完全撇清干系呢?考虑到河道污染给当地百姓生活以及周边区域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有理由要求职能部门对为什么听任化工企业违规排污长达一年之久而未实施有效监管的问题给出明确解释。至于当初进行化工区整体规划时是否注意到了企业排污环节,如果当地乡镇政府愿意作出说明,想必民众是会非常乐意倾听的。
随着国家环保战略推进力度的显著加强,除了关心GDP指数,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环境问题上也理应甚至必须有所作为。而所谓作为,固然包括各类污染事件发生后的“善后”,但更重要的衡量依据恐怕在于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及时介入乃至问题产生之前的有效预防———否则,在行政不作为这样的名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悉的当下,政府部门将难以避开民意的问责。作者:晨报评论主笔许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