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飞夏丽莎本报记者夏如秋
雏形
三年实践推翻质疑
绵竹市孝德镇石坝村张勇,2005年初中毕业时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就读东汽高中实验班,一个月后,他作出一个令父母难以理解的决定———去读东方职业培训学院。
常年在旌阳区孝泉镇从事演艺、婚庆活动的“一匹瓦”、“梁幺妹”,去年在“考察”成都、绵阳多所院校后,决定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孝泉职业中学。
罗江通用电子科技学校每年吸引着陕西汉中近百名学生“组团”就读。来自汉中洋县的王璐告诉记者,“通用”在当地已树起一个职教品牌……
透过几个简单的“剖面”不难感受到:德阳职教,正前所未有地被人理解,受到尊重;正前所未有地同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初具雏形。2005年,全市高中阶段学校职普比在全省率先实现1:1,近几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全市已建成高等职业学院5所、中等职业学校30所和城乡各类培训机构260个,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10万人,是2003年的3倍;年培训技能型人才2.5万人,培训企业职工10万人次、农民40万人次,均比2003年翻一番;“德阳技工”、“中江农民工”等职业教育品牌在全国享有盛誉。
记者点评:当年,德阳关于建设“中国西部职教基地”的决策,曾面临质疑目光。三年后,德阳职教令人惊喜。探究基地的成长曲线,追问德阳职教突破的原动力,答案是:立足德阳的产业优势和职教基础优势,以开放的理念促进创新,以统筹的视野整体推进。
统筹
成就经济与职教和谐互动
将德阳建成中国西部的职教基地,这个决策是经过当地政府广泛调研和论证,将全球化经济格局和德阳的工业战略定位加以综合考量而得出的。
2004年,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美国工程教育协会解释他们为什么把会议选在中国进行时,强调“中国是未来的制造业大国,未来的中国急需大量的工程师”。
德阳厚重的重装产业基础、优良的地域条件、强劲的后发优势,呼唤着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强力助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药、电子、新材料、天然气开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该市对高水平、高质量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德阳清晰定位: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紧缺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2004年以来,职业院校为该市输送技术工人近7万名;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使工人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工业强市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依托职业学校促进技术创新,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灵敏的市场洞察力正在“兑现”对产业发展的承诺。目前,四川建筑职业学院正在主持编制《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系列标准,全省48家大中型建筑企业参与编制,将使全省8000余家建筑企业受益,为全省节约研发成本数十亿元。据了解,由高职院校主持编制地方的行业标准,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记者点评:可以说,正是以统筹的视野整合资源、完善政策、强化管理,才开创了今天重装基地与西部职教基地互动、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双赢的和谐局面。
开放
催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
省市共建、校企联姻、公民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拘一格,德阳聚集各方力量和优势,大范围、广领域、多层次寻求合作,成为突破职业教育管理条块分割,实现体制创新的破题之举。
2004年,一所园林式的职业学校在中江拔地而起,当年招生2800名,相当于往年全县职中招生的总量。支撑中江职教的是以创新为理念的“中江模式”。
依靠现代教育集团雄厚的资金注入,整合中江当地三所职业中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模式,中江职中以先进的管理机制与办学理念开始打造“职教旗舰”;在办学体制方面,实行国有资产性质不变、财政保障不变、公办教师身份不变,230名教师在新体制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激情。民办公助,学校由此脱胎换骨。
作为当地中、初级技术人才的孵化基地,其“酵母效应”在学校落成后很快显现:涌德电子、恒源重机、博益电子等十多家企业纷纷在学校周边落户建厂。台湾登美陆集团、美国台商会、美国普思集团等众多企业来校考察、联系合作办学及用人事宜。学校不仅是人才培训基地,也成为当地招商的名片。目前,全市20多所职业院校与近500家企业共同组成机械电子、建筑安装、商贸旅游三大职教联合会,搭建了学校与行业共建共享共赢的平台。
记者点评:以“中江模式”管窥德阳职教的突破发展,一个开放的职教体系内涵丰富:在办学上,无论公办民办,省管市管,只要有利于职教做大做强、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都纳入德阳职教体系,一视同仁,大力支持;在教育资源上,实现开放共享,教师、实训基地、图书馆、设备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社会、企业的资源为学校提供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