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品演员范长江”看主流文化常识的缺失
2007-06-15 来源: 综合
范长江是小品演员,贝聿铭是足球教练,柏杨是溜冰运动员……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注解,让我们看到了主流文化常识的缺失。
陆春祥先生近日在杂文《范长江是小品演员》中提到,他们报纸招聘编采人员,百来位报名者都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且多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有一道知识性的小题是这样的:请写出下列18位著名人物的身份:王蒙、许海峰、韩美林、贝聿铭、马寅初、袁隆平、白岩松、袁世海、刘永好、马三立、范长江、何厚铧、柏杨、安南、霍金、戴安娜、斯皮尔伯格、沙龙。
除戴安娜和斯皮尔伯格外,其他所有的答案多有偏差,韩美林成了工人、美容师、商人、女人、足球教练、舞者;刘永好是官员、作家、外交官、诗人、运动员。令人捧腹的是:范长江是小品演员;贝聿铭是足球教练;柏杨是溜冰运动员;何厚铧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上述18位社会知名人士,一些是已故的,一些是国外的,还有一些是仍活跃在社会各领域,且经常见诸报端。报名成为媒体采编人员,却对当今新闻人物如此缺乏常识,令人不可思议,但透过现象,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泛信息时代,一代准文化新闻人的基本素质与普遍性的问题。
首先看到,应试者对斯皮尔伯格与戴安娜认知的准确性,说明他们对时尚文化、对国外传播过来的焦点新闻与流行文化具有很强的接受性,也说明时尚文化具有强大的新闻覆盖率,这是一种来自国外的时尚主流。而来自国内或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类的主流人物,却被漠视,而这些人物多出现在《新闻联播》或其他主流新闻媒体上。这也说明,这些应试者已较少接触甚至不接触这些主流新闻媒体,而更多接触时尚类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文化、流行时尚文化已成为绝对优势文化源,影响着新生代文化人。
具体到不知范长江是谁这一问题上,只能说,应试者们没有读过现当代新闻史,或者没有用心读过。作为新闻人物,范长江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纪念他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贡献,专门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令人遗憾的是,范长江被集体无意识偷换成潘长江了,成为一位小品演员。
范长江,1909年生。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小品演员潘长江剧照。潘长江多才多艺主演过多部小品、电影、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欢。
因网络文化、时尚流行文化强大的“洗礼”,新生代对主流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常识产生集体性的遗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应试教育,大量的常识需要学生们强行记忆,而且是功利性的、应景式的记忆,一旦考试结束,即会出现遗忘,这种遗忘是强行应试造成的,因为许多知识给学生们带来了强大的压力或痛苦,遗忘它们会缓解压力与痛苦,这是一种生理与心理的内在本能使然。
应该看到,这种常识性的主流文化常识的缺失,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代沟与文化断裂,它是新时尚文化造成的,也是教育没有顺应新生代心理造成的。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人文教育不是背诵式的,而是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小论坛、小辩论、小论文,接受知识过程伴随着愉悦,那么学校里学的知识就不会被快速遗忘。
如果少部分人出现常识性的无知,会说这些人学时不用功,生活中无知识性关注,如果一代人集体性地出现常识性的无知,该指责的却不应仅仅是这些年轻人。必须反思,我们社会和主流媒体,在用什么方式向新生代宣传主流人物?娱乐节目又在向新生代传播什么样的文化价值?我们要追问主流文化自身的缺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要真正使年轻人记住并喜欢主流人物,主流文化与主流人物,也要更多地关注、关怀新生代,使他们在得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份应有的快乐。(中国青年报吴祚来)
范长江是小品演员?
我们报社在招聘采编人员时,有一道知识性的小题是这样的:请写出下列18位著名人物的身份,王蒙、许海峰、韩美林、贝聿铭、马寅初、袁隆平、白岩松、袁世海、刘永好、马三立、范长江、何厚铧、柏杨、安南、霍金、戴安娜、斯皮尔伯格、沙龙。
从几百人的报名者中选出百来位参加笔试,这些人基本都是本科以上且有相当多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我仔细查阅了这道题目的答题情况,因长久没有碰到这样“令人兴奋”的事情,于是就想比较详细地列举考生答这道题目的有关答案。
综合地说,这道题满分的几乎没有,答对16个以上的也很少。值得注意的是两点:一是除戴安娜和斯皮尔伯格外,其他所有人物的答案都五花八门;二是戴氏和斯氏答案的准确率极高,而且都有修饰语:“已故的”“好莱坞”。
笑话在后面。对韩美林身份的答案有6种:工人、美容师、商人、女人、足球教练、舞者;刘永好有5种:官员、作家、外交官、诗人、运动员;袁世海有5种:书法家、作家、男人、裁判、经济学家;马寅初有3种:革命先烈、戏剧作家、经济学家;沙龙有4种:一种集会名称、以色列前总理、巴勒斯坦总统、政府组织;安南有3种:安理会秘书长、前安理会秘书长、联合国主席。搞笑的还有:范长江是小品演员;贝聿铭是足球教练;柏杨是溜冰运动员;何厚铧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马三立是著名的教育家。
答案搞笑,但我们几个判卷子的人却笑不出来。怎么会这样?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学生究竟在关心什么?虽然说一个人的知识面有限,其中的某个题答错了并不表示什么,但这至少是一种缺陷,一种忽视不得的缺陷。
首先,应该反思快餐式的新闻教育。新闻专业为媒体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问题也似乎越来越多。新闻系的学生普遍很快适应工作,然而有些后劲明显不足。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中文底子不厚,专业知识更欠缺。在媒体市场日益细分的前提下,一些单位甚至更喜欢录用中文、财经、法律、IT等专业的学生,新闻专业的优势正在不断失去。更需注意的是,一些院校见新闻专业吃香,就不顾自身力量,仓促上马招生,但经验和理论都丰富的专任教师毕竟不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质量上打了折扣。这也是近年新闻专业学生水平不高,找工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说新闻是要靠“悟”出来的,但实在离不开“教”。评论学考试得优秀的学生说不定连编后都写不好,不是等同于学医的不知道打青霉素要先做皮试吗?
其次,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较多问题。从答题看,他们明显关心网络明星之类的人和事,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我们的社会正迅猛发展,知识重点也正在改变,应该关注;坏事是,将民族的、传统的一概丢弃,非常不明智。我不知现在新闻系的学生能背得出多少唐诗宋词,可能不一定乐观,为什么?因为在他们的文章或标题中极少能体验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种意境。他们会为张国荣跳楼而痛哭流涕,会为虚拟世界里的游戏而夜以继日,吃的是肯德基,追逐的是流行文化,但是否关心安南,是否关注中东,是否在乎中国的杂交水稻,是否在乎中国的人口问题,甚至管他是范长江还是潘长江?
第三,媒体也有脱不了的干系。媒体的跟风、炒作一直影响着受众,他们整天被这些东西浸染着,以至于口耳相传,一些少不更事缺乏自控力、判别力的青少年,往往就会不辨方向,有的甚至造成悲剧,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为了一道小小的填空题而大放厥词,甚至对整个新闻教育有微词,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希望新闻院校的老师不要怪我多嘴,因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将范长江弄成小品演员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中国记者》杂志陆春祥)
(责任编辑: 王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