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张家口记者 张岩
6月13日至15日,本报对张家口市西沟社区饮用水遭污染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很多市民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对水污染事件的进展密切关注。
有市民对记者说,为让城市居民喝上明白水、放心水,省建设厅已决定于今年6月、12月在全省设区市中开展城市公共供水水质督察,并以督察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那么张家口市有关部门应尽快将水质检测数据等向社会公示。
临时供水难满足市民需求
截至昨日,西沟社区已经停水整整5天了,5天来,西沟社区的男女老少奔波在自家和接水点之间,很多从来没有摸过扁担的人现在不得不变成了挑水工。并且可挑的水越来越少。
6月15日下午,西沟社区市民告诉记者,截至下午3时,供水公司只送来了两车水,时间分别是上午11时和下午2时。并且两车水分别放在了西沟的两边,这导致两岸居民接水都很不方便,并且由于供水减少,市民抢水的场面再次出现。居民们不知这样何时是个头。
据西沟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一共确定了17户残疾和老年居住户,由居委会负责上门送水,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用水。另据居委会介绍,5天来供水公司最多的一天大概提供了30吨水。而据记者了解,在水污染事件发生之前,二水源的日供水量在千吨左右。
另据记者了解,有关部门的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恢复供水依然不知时日。
供水公司工作遭质疑
记者在6月14日采访张家口市供水总公司时曾提出看看每天的监测结果,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工作人员称要看监测记录必须通过桥西区宣传部才行。
同日,记者还从供水公司了解到,二水源的供水量每天都在千吨左右,按照这个数据和居委会提供的500户断水的数据计算,西沟社区每户的用水量达每月60吨。而据记者了解,西沟社区经济比较落后,还有好多户因装不起通向自己家里的管道和水表而共用一块表,那么,不富裕的居民如何能负担起这平均每月每户60吨的水费呢?为了解开这个疑问,记者提出了想查看张家口市水源地供水管道示意图,以证明二水源只向西沟社区供水的要求,结果同样被告知得通过宣传部。
6月15日,桥西区宣传部工作人员给记者打来电话,称供水公司已经同意记者的采访要求。随后,记者拨通了宣传部提供的手机,供水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正在开会,等开完会再和记者联系。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负责人始终没有给记者任何回复。记者也没能见到每天的监测记录和供水管网示意图。
据该市一位了解情况的老市民介绍,张家口有南北两个水源,南北水源的自来水管网都是互通的,而且水源地位于张家口市区北部,海拔较高,就算该水源不往别的区域送水,臭水在物理作用下也会串流到张家口全市。据此分析,张家口市的饮用水很可能都受到过臭水的影响。
奶粉厂环评书认为项目可行
6月15日下午,记者在张家口市环保局桥西分局见到了奶粉厂的环评报告,被测评单位是张家口市广源乳业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绿源乳业),该报告由张家口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出具,时间为2002年11月13日。
记者翻看环评报告后发现,该报告对于奶粉厂的污水处理方式结论是:该企业每天产生废水4吨,企业回收利用,不外排。并指出了该厂区位于水源地保护区,如果随意排放废水将对水源水质造成污染影响。在该报告中写明,企业回收利用废水,用于清洗厂房、设备、地面、冲渣,不外排。最终结论是在保证废水零排放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分析,本项目可行。报告中没有提及建设污水处理设备,对经过回收利用后的污水最终流向也没有提及。
张家口市公用事业局对此报告的批复中指出,该厂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应经过进一步处理;供水公司应对水源地水质进行严格监测,并建议2003年由环保局牵头联合供水公司及公用事业局对奶粉厂进行复查。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开始奶粉厂的污水是不外排,他们也是在2007年6月10日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才发现该企业外排污水的。至于2003年对奶粉厂的复查情况,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
环保部门一直未发现排污
据西沟社区居民介绍,该奶粉厂从投产开始就向西沟排污,也没有建造污水处理设备,甚至该厂的厕所都是依西沟而建。直到水污染事件发生的前几天,奶粉厂一直在向西沟排污,但这种情况环保部门始终没有发现。
桥西环保分局的工作人员称,曾多次到水源地附近的企业查看,但对于记者提出的为何没有发现私自排污的疑问,工作人员并没有给出合理的答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