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晶晶 范彦萍 张彩平 实习生 陈童
昨天,日中青年世代友好代表团的200余位友人分为10组,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王晓,上海团市委书记、市青联主席马春雷等陪同下,分别走访了浦东新区政府、上海证券交易所、宝钢、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复旦大学、静安寺社区、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律师协会、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上海世博局,参观了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历史陈列馆、上海城市规划馆、南京路步行街,近距离感受上海跳动着的城市脉搏。
一天的“体验之旅”结束后,晚上,在习习晚风中登上观光船,欣赏着浦江两岸的璀璨夜景,日本代表团成员们不禁感叹:上海真美,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上海:充满惊喜的城市
“上一次来上海是在1995年,短短几年时间里,上海能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在太惊人了,日日有发展,一点没说错。”昨天上午,参观了浦东新区政府、金桥现代产业服务园区后,日中青年世代友好代表团团长野田毅说。美丽的团长夫人反应更为强烈,捂着嘴不敢相信地说:“20多年前来,这里还很荒僻,现在有那么漂亮的建筑、这么优美的公园,上海真是座充满惊喜的城市。”
让野田毅团长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的人们都非常有朝气,眼睛炯炯有神”,对于这一点,团长夫人也深有同感,“年轻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辉,让人觉得这里的未来充满着希望。”
上海的魅力不仅让来过的日本朋友惊叹,也震撼了第一次来上海的年轻人,还是高中生的太平真作虽然之前对上海并不了解,昨天的行程之后,也咂着嘴说,“感觉这是个快速发展的都市,和东京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野田夫人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他们夫妇俩都是熊本县人,明治时代故乡的宫崎滔天曾经帮助过孙中山先生,这样友好的历史渊源现在能发展下去,他们都非常开心。“1984年的亲密交流是一次让人感动的创举,这一次相信也是。”在和浦东新区政府互换了礼品后,野田毅团长表示,上海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占重要位置,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日本国内的支援上海世博会友好议员联盟已经成立。“我们这些友好人士非常愿意为上海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请假也要来看世博会”
2010年上海即将召开的世博会引起了代表团成员们的极大兴趣。“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是在远离人口中心的区域举行的,而上海不同,周围有很多居民,上海是如何做好这些居民的搬迁工作的?”横崛克己问道,白西小姐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世博会后场馆如何利用,会和爱知世博会有什么不同?”
对此,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国际参展部副部长周先强用流利的日语为代表团成员一一解答疑惑。而这些来自日本的朋友则对2010年再次到访上海充满了期待。“如果机票能够更便宜一些,我们就能更多地到上海来看看。”横崛先生笑着说。横崛先生13岁的女儿专门请假来到上海,昨天一大早,他的小女儿就吵着要到上海世博局来看一看,一路上都忙着拍照片。
“我的儿子正在读大学,也是请了假陪我到上海来的,来了以后对上海的很多事物都很感兴趣。”富田二美女士拿出23年前随中日青年世代友好访问团到上海实拍的照片,对记者说:“这不仅仅是张照片,更是中日两国友好的见证。”
昨天,代表团一行还收到了来自世博局的一份精美礼物———用有中国特色的青花布织成的小口袋,装着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代表团非常喜欢这份礼物,一致认为看到这份礼物,就仿佛看到上海世博会的盛况,同时也纷纷表达心中的祝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人很好相处”
抽陀子、扯铃子、踢毽子……昨天,静安寺社区的一个弄堂里传来欢声笑语。十几名日本友人围作一团,看上海居民玩“弄堂游戏”。看到此情此景,1984年曾访问过上海,现任一家公司董事长的中村弘老先生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写下“友好”两个毛笔字。
“如果把上海的地图一折四的话,最中心的那块区域就是静安区。”这番介绍让日本友人顿时产生了兴趣。静安寺街道的居民许宝娣夫妇两个孩子都到过日本,外孙女还公派到日本学管理。聊到投机时,许宝娣一手握住中村弘老先生的手,希望他们今后能再次做客上海人家。
在居民叶蕙珍阿姨家里,全日农京都府总联合会名誉会长山中高吉先生还拿出自己当年在中国游历时的相册,骑骆驼、游西安、与中国领导人合影,每张都代表了他对中国的喜爱。
年仅13岁的中学二年级学生大木博这次是随母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国土,临行前他向学校老师说明了请假的理由———参加“中日青年世代友好中国行”活动,引来一阵羡慕。“印象中,中国应该是个很热闹的地方,到了这儿,发现这里的人都很好相处,游戏也很有趣。”大木博说。
人物故事
女儿取名“亚美”寓意亚洲美好
芹洋子女士23年前作为第一位日本音乐大使来到中国,她所唱的《四季歌》红遍大江南北。昨天,走在复旦的燕园中,当陪同的志愿者唱起这首歌的时候,芹洋子女士也不禁动情地轻声应和起来。23年后重回旧地,芹洋子最大的感触就是虽然时光流逝,城市改变了,但中国人民对她的喜爱一如既往,连对《四季歌》也是如此记忆犹新。
正如她在歌中所唱的那样:“喜爱春天的人儿是心地纯洁的人,像紫罗兰花儿一样是我的友人。”年届60的她依然风姿绰约,颦笑间风采不减当年,就像紫罗兰花一样美丽动人。回想当年,她初次来到上海,就对上海十分着迷,并且对这座城市有着特别的亲切感,“上海时常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大阪。”“我会不遗余力地促成中日间更多的友好交往。”出于对和平、对交流的热爱,她还为自己的女儿取名“亚美”,意为亚洲美好,希望世界人民彼此互助,世世代代都友好下去。
记者刘晶晶实习生曹政宁
找到邀我共进午餐的复旦女生
“谢谢谢谢,终于找到了你。”握着复旦女生小冯的手,日本友人上田女士不住地说,“从去年到现在,我一直想找到这位好心的同学。”
1984年的访华经历之后,上田女士就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经常往返于两国之间。去年9月出差上海,她抽空来到复旦大学感受上海高校的人文氛围,中午想在食堂吃饭,却发现自己没有校园卡不能用餐,此时一个路过的陌生女孩见状立刻上前和她攀谈,并热情地邀请她共进午餐。当上田女士听说此次将再度造访复旦大学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到这位同学,还从日本带来了礼物答谢她。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这位助人为乐的复旦女生———艺术设计系大二女生小冯昨天在复旦日本研究中心门口和上田女士重逢。
除了感谢,上田女士也十分关心小冯的学习以及生活,连连问她忙不忙、学习是否很辛苦,相约着以后要保持联系,经常见面。小冯说:“我暑假可以去学些日文,交流起来会更方便。”
记者 刘晶晶 实习生 曹政宁
念念不忘上海的小笼包、烘山芋
这次来访的日本友人,很多都与上海有着渊源。
漂亮的山田明子曾在上海生活过三年。“从六年级到初二,我都是在上海读书,可惜是在日本学校念书,所以还是不会中文。”她皱着眉有些遗憾,“我想去以前住过的地方看看。”而她的父亲山田道明中国话却相当得“溜”,在读卖新闻工作的山田道明因为工作关系从1995年到1997年一直生活在上海。
山田道明大学时学的就是中文,他说:“那时中日刚建交,很多日本青年有志于学中文。”1974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到现在,他还对上海的小笼包、烘山芋念念不忘。
冈崎真先生则出生在上海,“我可是上海人。”他开玩笑地说。虽然出生后就回到了日本,却没割断他与上海的关系,工作后他开始经常往来于两地,最近还与上海大学谈着一个合作项目。“中国的酒很棒,我最喜欢茅台酒。”他笑着说。
和他们一样,野田毅团长说起上海让他喜欢的东西也是如数家珍:“小笼包、绍兴酒、黄酒,玉佛寺的素斋真好吃啊。”接下去将要去的兰州也让他非常期待,“看一眼敦煌的壁画,这是我的夙愿,这下总算能实现了。”
记者 刘晶晶
儿子比我更熟悉上海这个城市
全日农京都府总联合会名誉会长山中高吉老先生在参观上海社区的过程中,边走边感慨,“上海的变化好大啊,有点像今日的纽约了。”
1984年曾随着3000多名日本青年到过中国的山中高吉先生表示,今日的上海与昔日有了天壤之别。
另一位商界要人中村弘先生最早于1974年就来过上海,他同样参加过1984年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此后一直为加强中日友好作努力,他说:“中日关系好了,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利。”此次与儿子同来上海,中村先生笑着说,“尽管我来这里已经不下50次了,但我对上海的熟悉程度肯定没有儿子深。我儿子求学时曾在上海待过一个多月,比我更熟悉上海这个城市。”
回忆起1984年的那段访沪经历,至今让中村先生记忆犹深的是在鲁迅公园里看市民写书法。他还记得当年住到大名鼎鼎的和平饭店,还记得1984年那会儿,想要去浦东得先出示护照和专门的许可证。如今,上海市民可以在浦东和浦西间来去自如。
记者 范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