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婚姻差异正在加大:一方面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离婚率下降,另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离婚率大幅上升。鉴于婚姻会影响孩子成长和家庭经济状况,一些专家指出,“婚姻鸿沟”的加深会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在如何看待婚姻上,美国公众的观点不一致。但不少人感叹家庭的脆弱,希望政府能采取措施推动建立或保持婚姻关系。某些政界人物也持这一观点,包括总统布什。
从2006年开始,布什政府拨款资助“推动健康婚姻关系”项目。出乎许多人意料,这一项目对婚姻问题持“变通”态度。项目负责官员西多妮·斯奎亚不认为离婚是一件坏事,理由是:“如果你受到虐待,你应该摆脱它。”而且,斯奎亚认为,政府不应该对人们是否应有婚前性行为制订规范。
这一项目的预算为每年1亿美元。其中一部分资助婚姻问题研究,大部分则用于支持那些帮助人们解决婚姻问题的机构。第一笔资助2006年9月发放,因此现在评估它的效果还为时过早。不过,某些做法已经呈现令人乐观的前景,其中之一是“婚姻教育”,即不是等婚姻出现问题后再由专家帮助当事双方走出困境,而是由相关机构为民众提供婚姻关系建议。
美国军队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做法。按计划,大约3.5万名美军官兵2007年将接受12小时的课程培训,内容是如何与伴侣更好地沟通,所需费用为每个家庭大约300美元。一些研究表明,这类课程确实能帮助夫妻更好地沟通,减少争吵。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婚姻教育”对于防止离婚作用不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就此开展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研究对象是美军士兵。
教育背景不同
影响婚姻观念
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学生们都不希望给外人留下生活刻板的印象。这所学校以学生热衷聚会和饮酒闻名。在《普林斯顿评论》年度大学评比中,该校在全美“聚会学校”榜上排名第三,在“纵酒狂欢”榜上排名第五。
尽管学生们喜欢玩乐,观念开放,但在人生重大问题上并不随便。譬如,对婚前性行为,他们并非绝对反对。现年18岁的犯罪学专业学生阿什莉就说,“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然而,对怀孕,阿什莉态度谨慎,认为“会是一场大灾难”。阿什莉对人生有自己的规划,她希望获得学位后到弗吉尼亚州的联邦调查局(FBI)研究机构工作,24岁结婚,26岁生子。在阿什莉看来,未婚生子没有错,但不明智。
同样18岁,劳拉与阿什莉形成鲜明对比。在离西弗吉尼亚大学不远的一个教堂食物救济发放点,劳拉逗弄着膝上的儿子。与阿什莉相比,劳拉对是否做母亲、何时做母亲没什么规划。于是,“事情就这么发生了,”劳拉略带茫然。孩子的父亲与她“从来没有真正在一起过……只是互相利用的朋友”。如今,他音讯杳无。劳拉解释道:“我不想再忍受他。他吸毒。”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在一篇报道中认为,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两个群体之间,“婚姻鸿沟”正在加深。
所谓“精英群体”,不包括娱乐界人士。这一群体中,由父母和孩子组成家庭的观念相当流行。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中,孩子只有4%是非婚生子女。而且,数据显示,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离婚率正大幅下降。在1975年至1979年间初次结婚的女性中,婚后最初10年内离婚率为29%;而在1990年至1994年间初次结婚的女性中,这一数字降为16.5%。
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中,却是另一种情形。在高中辍学的女性中,1975年至1979年间初次结婚者的离婚率为38%,1990年至1994年间初次结婚者的离婚率上升为46%。在持有高中文凭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中,这两个时间段内,离婚率从35%上升至38%。实际上,这些数字还无法概括全貌。
婚姻状况如何
影响财富增长
那么,婚姻差异的鸿沟有什么影响?
保守主义智库“曼哈顿研究所”的凯·希莫威茨对这种现象不乐观。她在《美国婚姻与社会阶级》一书中认定,“婚姻鸿沟”是造成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希莫威茨说,中产阶级的孩子生活在有父母的家庭里,从而更容易“适应社会,取得成功”。孩子们在学校表现较好,能找到较好的工作,然后建立稳定的家庭。相对而言,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不佳,只能获得较差的工作,生育的下一代可能同样缺少完整的家庭环境。这样,每个阶层基本上保持原先的处境,底层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徘徊于底层。
此外,婚姻和经济状况也有密切联系。相关数据显示,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家庭中,92%的孩子与双亲生活在一起。而在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家庭中,这一数字只有20%。
对于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形成差异的原因是夫妇两人比单亲一人赚得多。在美国,全职、全年工作的夫妇年收入不可能低于1.5万美元,除非他们的收入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美国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婚姻研究项目负责人芭芭拉·达福·怀特黑德和戴维·波普诺认为,婚姻本身是“一个生产财富的制度”。那些“至死不分离”的夫妇与那些从不结婚的人相比,前者的平均财富是后者的4倍。
不同群体婚姻
教育方式有别
不同群体的婚姻差异造成孩子的成长差异。
随着时代发展,美国社会在婚姻观念上发生了相当大变化。“小家庭”是抚养孩子唯一环境的观念逐渐解体,社会对于单身母亲的歧视也在减少,尽管每个阶层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一些差别。
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一般把单身母亲作为婚姻以外的第二最佳选择。如果她们未婚生子,通常是因为她们还没有与同居男伴结婚;或是因为她们发现自己接近40岁却依然单身,于是决定求助于精子库生育自己的孩子。
研究还发现,不同群体的婚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有经验的父母会让孩子参加棒球队等其他课外活动,监督孩子做家庭作业并与他们交谈。一项研究发现,大学教授的孩子出生后最初几年内平均每小时听到2150个单词,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听到1250个,领取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则听到620个。何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