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有个“屈子教授”
30年守望屈原之魂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报
杨世峰
粽子飘香、龙舟破浪, 一年一度端午节,汨罗江畔人流拥挤。
原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屈子祠)创始人、30年知交屈原的“屈子迷”刘石林,在当地被人称为“端午节的活字典”。
粽味童年
刘石林的工作履历上写着:1982—2002年,担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其实从1976年老馆维修开始,他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如果细数与屈子祠结缘的时间,还可以上溯到他的童年。
50多年前,当时屈子祠还是湘阴县第23完小。童年的刘石林对屈原所有的认知只局限于学校里那尊几乎辨不出面貌的塑像,然后就是香喷喷的粽子。刘石林很感谢屈原。尽管从不认识这个人,但每年能因为他而吃上几天带馅的粽子,那是刘石林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召开。屈原被许多蓝眼睛、黑眼睛、白皮肤、黄皮肤的人共同推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人。那一年,几乎从清末以后就再没“洗澡”的屈子祠得到了重新装修的厚待。有一天刘石林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街坊一说到他就读的学校,眼神里就多了一份羡慕和尊敬。
刘石林很快享受到了学校翻修后新添的功课,多了一本厚厚的书——《楚辞》。这实在是一件麻烦事。读一读,满口的“兮”啊“风”啊,刘石林累到舌头都拧不过来,他头都大了。刘石林的语文老师却很伤心学生们“暴殄天物”,始终体会不到《九歌》之韵律、《天问》之奥妙,他只好耐着性子,用当地的白话将《楚辞》翻译成一段段小巧的故事。
这一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放下书本,眼前浮现的却是一张听得入迷的顽皮小脸。
不久,学校图书室管理员懊丧地向校长报告, 一本线装的珍本《楚辞选注》不翼而飞……
刘石林就此陷入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精神世界,这一陷,他再未醒返。
汨罗江畔的“屈子教授”
30年前的汨罗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刚刚经过一场浩劫,百废待兴。自小就不曾离开过家乡的刘石林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捧出一本20多年前“不能算偷”的《楚辞选注》和一本烧焦了书脊的前清木刻版《九歌》,那是他从熊熊烈焰下抢出的。重温咀嚼过上千上万次的句子,久违的感觉再次充盈在空荡已久的胸腔。刘石林有了底气,复了勇气。他走进几近断壁残垣的屈子祠,开始了重筑。
老刘要修复屈子祠的传言像风一样,迅速在汨罗周边的乡村掠过。大家都很紧张,但也有胆大者,将几年前拆卸屈子祠偷偷藏起的旧门槛、窗棂、门联、大匾又拿了出来,悄悄地放在刘石林家门前。尽管只是一些残片,但毕竟是古物,刘石林欣喜若狂地把它们抱进屋里,细细地端视着、摩挲着,几宿未眠。
崭新的屈子祠“站”了起来。有意思的是,它有许多零件都是原来的老物,“这就叫承前启后吧。”刘石林笑着说。
屈子祠被改名为汨罗市屈原纪念馆。刘石林也顺理成章地担任了馆长。这里哺育他长大,最后他成为这里的主人,时光荏苒30年,刘石林的额头上悄悄爬上了细细的皱纹,他老了,但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澄静。他很明确自己的责任。在过去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他闭门研读屈原,从历史的正传到传说,还有野史,他都悉心苦读。当地人都戏称他为“屈子教授”,他也以“屈原知己”自居。
“亏本”馆长有私心
“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和读懂屈原!” 刘石林信心满满,尽管支持他的“粉丝”不过是一座古祠堂,和一本翻得卷边的《楚辞选注》。
“我还有这、还有这。”刘石林指着自己的嘴和头连连说道。刘石林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语言和知识去说服别人接受和领悟屈原的伟大。
上世纪80年代的屈原纪念馆,人手缺乏。刘石林身为馆长,却还兼任解说员的工作。相同的说词,相同的参观路线,这种重复延续了近20年,但刘石林从没感到厌倦。相反,每次面对游客解说,刘石林就觉得心潮澎湃,他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就在那么短短十几分钟里倾囊相授。但,时间有限。于是,心急的刘石林欣然“破坏”规定。他将脚步放缓、时间延长、语速加快,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说出更多的解说词。他有意“勾引”游客对屈原的好奇、疑问、思考,然后热情、主动、不厌其烦地答疑、答问。他不怕“亏本”,他甚至渴望这样的本越亏越好。
刘石林最恼火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他觉得那是沽名钓誉。屈原祠的风景不甚优美,也没有什么人造节目可观赏。除了几尊泥像、几把粘满了泥巴的铜剑、就剩下或古或新的书。“来这里参观,除了文化就是文物。再没别的了,所以我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谁是真心来参拜屈原、谁只是来宣布自己曾‘到此一游’。”
担任解说员20多年,刘石林接待了几十万人,听他亲口解说过的也有十几万人。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口音,不分寒暑,无论忙闲,刘石林始终敬业和虔诚。他把事业当成了信仰,屈原是他的精神偶像,屈子祠则是他心中永远的神邸,他比游客更沉醉于自己的声音,然后在倒背如流的《楚辞》中畅泳。
一出20年的“老友记”
20年来,刘石林几乎将生命中的一切都浇灌在了这座祠堂里,而回报不过是一位挚友。“他叫张长友,是黑龙江集贤县工商局的退休干部。我们是1980年端午节认识的,又快到(端午)了,27年,真快!”
刘石林说张长友一生崇拜屈原。那一年(1980),张长友不远万里,从黑龙江赶到湖南,在滔滔的汨罗江边跪拜屈原。一生的夙愿得偿,他激动地对着江水长哭。刘石林好奇地上去询问,得知眼前这位中年汉子竟然是知己,不禁大悦。匆匆介绍完自己后,他俩相望大笑,然后就在江边的小亭里坐谈。
“呵,很有些煮酒的意境了。”
刘石林得意地摸着下巴,嘴角也翘了起来。他的语调轻快,满室里弥漫着畅快的芬芳。
第二年,张长友带着自己的珍藏又来了;第三年,张长友没有来,他捎了封信给刘石林,说自己被老婆“关禁闭”了。
原来张长友连续两年赴湘后,萌发出要给屈原守墓的念头。这次在履约前,他向家人透露了自己的愿望,唬得家人连忙藏好他的行李,后来干脆将他关在家里。张长友没有办法,只好写信向老友解释情况。
刘石林看得啼笑皆非,他连忙打电话安慰张长友,并以他年龄过大,身体不适为由,劝消张长友的痴念,从此他们竟然再未见过。
“从那年开始,张长友每个端午节前都会给我汇些款过来,要我帮他买各种不同的纪念品邮寄给他。其实他那边也能买到这些东西,但我知道他的意思,他认为只有汨罗的东西沾着屈原的魂……”
刘石林和张长友保持了将近20年的书信往来。据他估计,这些年来自己给张长友搜集和购买的纪念品差不多也有上千件了。
“老哥哥是我的好知己。今年我一直等着他的书信呢,但到现在他还没来。我担心着呢。”刘石林担心张长友的健康情况。每年一次的书信往来,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也是无声的健康回执。
看好“快男”版《屈原》
“今年龙舟节我还会去也许划不动桨了但为屈原精神喊几嗓子还是可以的!”刘石林骄傲地对记者说:“据说屈子祠脚下的汨罗江段就是三闾大夫屈原当年怀沙投江的地方这也是龙舟比赛的最高潮赛段。这几年我都在这里擂上几鼓,敲上几锣。”
刘石林突然把头凑过来,然后抓住记者的手,神秘地告诉记者:“这两天,报纸上说那个‘超级女声’的公司(编者注:天娱传媒)会投巨资在这里做一台实景歌舞史诗剧。名字都取好了,就叫《屈原》。”
除了屈原就不知人间春秋的刘石林还知道“超级女声”,而且对“快乐男声”可能主演《屈原》的消息也略有所闻?当记者把《屈原》传闻的完整版本转叙后,刘石林用一种难以置信的开放态度表明立场:“谁说‘秀才’就没有文化底蕴?我觉得像‘超女’、‘快男’这些代表着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们在感悟屈子的精神后他们一定能迸发出更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屈原的精神需要大力弘扬我希望天娱在新历史歌舞剧中大胆创作,尊重历史、尊重屈原。作为屈原的家乡人我们欢迎用多种文艺形式演绎屈原和他的作品。”
聊完“快男”,刘石林又兴致勃勃地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思念屈原的诗歌。刘石林一边指着字迹,一边大声朗诵,显然他又沉醉在自己的声音里了。
“我有一个梦想,我必须在有生之年把‘汨罗江屈原文化研究会’组建起来。”刘石林说,这辈子能与屈原的灵魂相依相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他必须把这几十年对屈原的研究传承下去,他那帮志同道合的学者们也都希望有这样一个组织,科学、系统地发掘和整理屈原留下的伟大遗产,然后让汨罗这座内涵丰富、历史意义深远的屈原之城跻身于世界文化古城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