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桥断了,现在过河的唯一工具是村民们准备的小船。即使如此,过河仍存危险。 |
| |
曾德升原本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在人走了,留给父母的是无限悲痛。 |
河源聚兴村两学生溺亡暴露建桥之痛,去年当地巨资修桥却遭水毁
有村民质疑该桥梁是豆腐渣工程,当地领导表示“说不准”
100米外,就是他们的家,妈妈和妹妹在那里等着他们回家。他们成绩优异,“在班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后天,他们本应该参加中考。校长说“他们考上重点中学,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现在,这一切都只能增添人们心头的伤痛。
昨天中午12时许,经过近两天两夜的搜寻,村民们终于找到了曾德升的遗体。他被洪水冲到了下游十公里外的另一个镇上。而曾海生的遗体,人们还在寻找中。
18岁的曾海生和17岁的曾德生是堂兄弟,他们住在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聚兴村,同在阳明镇三中初三一班上学,曾海生是班长,曾德升是政治课代表。6月15日下午,兄弟俩和另外两个同村同学结伴回家。村前小河流上的简易木桥又被洪水冲走了,他们游泳过河。曾海生被洪水冲向下游,曾德升前去营救,结果双双被洪水卷走。
两个少年的死,揭露出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当地2000多村民两年没桥过河;40万救灾款新建的桥梁还没有竣工验收就又被洪水冲毁,村民们一致指责这个桥梁是“豆腐渣工程”。
于是我们不得不追问:谁该对两个孩子的死负责?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村民们都没桥过河?为什么新桥没建好就被冲毁?
巨资建桥 两个月就垮了
聚兴村前的小河名叫俐江,这条发源于和平县境内的河流是东江的一条支流,在龙川县汇入东江。“如果有桥,他们两个就不会游水,就不会被洪水冲走。”曾祥云用手指向上游。他手指的地方,有两座坍塌的桥梁。一座离少年下水的地方约100米远。
再往前约10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断桥。桥面已经荡然无存,两岸残留着两个桥头。桥头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些捐款修桥村民的名单,捐款金额从50元到上千元不等。作为当年发起村民捐款修桥的负责人,82岁的老红军、离休老教师陈奏证实,当时村民一共集资了13.5万元,建起了这座桥,结束了村民们乘船过河的历史。2005年6月20日,洪灾袭来,聚兴桥被洪水冲断。从建成到投入使用,这座桥使用了9年零10个月。
曾祥云说,桥被冲毁之后,作为灾后重建的一部分,有关部门迅速下拨了几十万元救灾款,重建桥梁。但没有想到,2006年7月26日,桥面刚刚铺好,还没有竣工通车,就又被洪水冲毁了。
“这个桥建了没两个月就塌了。”曾祥云把记者拉到断桥边,手指着坍塌的桥面说,“几十万的豆腐渣工程,这个桥根本没水泥的。”
包括曾祥云、陈奏在内的众多村民都一致认为,造成这次桥梁坍塌的原因一是选址不对,二是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
陈奏说,涨水的时候,新桥那里的水流很急,不适宜建桥。“还在勘测的时候,我们就提出过,说那里不能建桥,但他们根本不听。”曾祥云说,村民们一致要求在老桥那里建桥,但被拒绝。
曾祥云同时认为,应该用混凝土修桥墩,但新桥的桥墩却是用石头堆砌的。而砌桥墩时,所用的水泥和砂土又不合格。
新桥的建设工程被承包给当地一位曾姓包工头。几位不愿透露姓名、曾经参与修桥的村民说,修建这座桥时,“水泥用得很少,水也用得少,砂浆都是干的,根本不粘。还有一些水泥都结块了,就一块一块地扔进去”。村民还反映,当时修桥用的砂石就是直接从河道中挖取的。
“这样的砂石怎么可能粘得住?我们建房子都不用这里的砂。”村民们说,对此,他们曾经向村支书反映过,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桥断了,上面又会拨款下来。”
对于村民们的指责,聚兴村党支部书记陈展万承认他确实接到过村民们的反映,也承认那个地方确实不适合建桥。但却表示,“我也向建设单位反映过,但他们回答说设计就是这样的,要按设计施工。”
村民们反映的大桥的质量问题是否存在?陈展万和阳明镇党委副书记袁永智、党委委员黄水柏的答复均是:“有没有质量问题我们也说不准,要由技术部门来鉴定是质量问题还是水的问题。”
桥被洪水冲毁已经将近一年,有没有人对桥梁质量进行过检测,对桥梁被冲毁的原因进行过调查?三人一致回答:“我也不清楚”。
阳明镇党委副书记袁永智同时强凋,“当时的桥梁工程队有组织、有证书、签了协议”,“那次洪水,冲垮了水路十八座桥梁,不是只有这一座。”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