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六)《新湖南报》有报道说:“粮食、油盐、纱布、百货等主要商业的批发店,按照旧习惯中上午做些生意,下午都休假半天,所以昨天市场批发生意很少。各食品商店的门市部生意非常好,例如南货业门市部的粽子、盐蛋等食品,茶食业昨天清早包子生意很好。
如今,长沙旧城墙早已拆除,长沙商界端午也不再有“歇口”的说法,人们过端午已没有了公共假期,“传统消逝的速度与物质进步的速度越来越成正比”。但端午这天,大多数长沙人依旧会早早回家过节。
人情淡了,不忘拜节
昔日端午,享有假期,上下级、朋友辈,甚至街坊,互相之间,都得拜节。端午这天,显得人情味很浓,但应酬也让人觉得烦。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1914年5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昨日端午节,余对于同居者未往行贺礼;因我往贺,则彼必来报,人家太多,颇为繁扰,不如简省虚文,较为率真也。”
其实,就连很喜欢热闹、很爱串门的王湘绮老人在民国二年(1913年)端午节那天也在日记中感叹道:“男女来拜节者数十年,已疲于接对矣。”
今天人们在端午节的“人情味”,怕是多半反映在转发满天飞的手机短信上,我们应当学习杨昌济先生的作法。
不过,人情淡了,在长沙,岳父母家却是一定要去拜节的。易仲威先生回忆上世纪30年代的生活时说:“旧日新婚夫妇,端阳必须到岳家拜节,包、粽、鱼、肉是必备礼品。岳家打发女婿之礼则是黑洋布伞一把、白竹布褂子一件,成为定例。”
贾傅寂寞,骚韵流传
旧日,长沙市民的端午,上午拜节;下午看龙舟,有雅兴的人则会跑去贾谊故居凑凑热闹。
根据明清时代断断续续的文人笔记和日记,我们知道,每年端午,寂寞的贾谊故居会热闹起来,一是聚集在省城的文化人,会在贾谊故居,举行文人小圈子的“荐屈会”;二是,太平街的贾谊祠曾祀有屈原像,或在其二楼的忠雅楼中祀有屈原的木主,于是省城内爱游赏的小儿女们,会结队到这处名胜来游玩,感受城市端午人文气息的熏陶。
最近几年,端午长沙的文化人活动,努力在做的,主要是长沙市老干诗协在王邦美等先生的倡导组织下,于每年端午前后,坚持邀集长沙爱好传统诗词的老人们,在藩后街里开诗会并吟诗作对,大张旗鼓地过一回追怀屈子的“诗人节”。
节令食俗,蒜籽炒肉
易仲威介绍:“端午也是一个讲究吃的节日。长沙端午旧食俗:早上吃粽子、包子、盐蛋、大蒜籽炒肉。端午节期间以包子铺生意最好。那时不论大小包子铺都不分昼夜,赶做包子,然而一到初五早上注定要销售一空。买包子的主顾不但为城里各户人家,四乡农民更涌入城中用箩筐挑回去送礼。”
孙格非在《金井漫话》中曾记录长沙县金井端午食俗:“(端午)节日餐桌,不求丰盛,但要按规矩,除肉之外,必须有田螺、鳝鱼、黄瓜、苋菜和生大蒜籽。要喝雄黄酒以除厉疫,哪怕只喝一小口都可以,吃粽子或包子这是节日必不可少的主要项目,无此,不算过节。”
蓄兰而沐,爱我孩童
端午在旧长沙是一个护爱孩子的节日:吃粽子、比鸭蛋、挂香囊、系五色丝绦、洗药水澡、佩长命锁、穿虎头鞋,最后,蘸上雄黄酒在额头画一个大大的“王”字,每个小孩都是英气勃勃的小老虎,护佑孩子们不受毒虫长蛇的伤害。
我家中的老人曾告诉我:昔日儿童较之今日孩童,“火毒甚重,易生疖疮”,因此,端午日,长沙城内家庭最重让小儿败毒。
住在左局街32号的杨新美娭毑有无数好单方,比如她手中就有一个端午治疗儿童易生沙痱子和疖子的好单方,即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食之,可保孩童一夏难生沙痱子和疖子。她说:过去长沙人家,还常会在端午节的午时把艾叶子、石菖蒲、葛藤、大蒜肉煎水,晾凉,午时把细伢子泡在脚盆中,以保证细伢子在夏天不生沙痱子,长得乖。当然,更多的人家在端午节时,只是用菖蒲、艾叶、枫球子等熬汤让小儿洗沐,据说可除百病。
端午节“蓄兰而沐”的习俗,据文献记载,周朝就有。今天,在长沙依然流传,只是大多数人家的沐浴,采用的是热水器淋浴花洒冲洗。
神秘药方,实实虚虚
在民间,端午相传是制作药材的好时节。长沙城内一些老人居民仍时兴将雄黄酒与蒜籽贮于茶油之中,说,可于伏天暑热败无名肿毒。孙格非说金井地区,是将“大肥肉”和捣烂的生大蒜籽,“掺进一些雄黄酒,搅拌成糊状,用瓶子装起来,如日后有人被蚊叮虫咬,痛痒难当,只要用它搽上一丁点儿,马上就好,简直比红花油、万应膏还录验”。
我不知道,长沙人是在哪里搞到雄黄的。笔者曾询问南门口中华国药局的员工,是否有雄黄卖。答曰:雄黄,因对人体有毒害,早已成为管制药品。
因此,一些人家想要像过去一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余酒撒于家庭的角角落落,防毒虫,可行性并不高。
端午不能无酒。查阅资料得知,汨罗市酒厂曾酿制过“屈原酒”,此酒在1981年中南五省评酒会上,坐上了大曲酒的第一把交椅,那时候的评比,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只是可惜,今天已听不到这个牌子了,不然,端午节虽无雄黄酒,喝喝“屈原酒”对于一些人也算是件韵味的事。
这天,一些人家会熏点艾蒿,或雄黄锯屑蚊烟。此俗长沙老城棚户区可能尚有遗留。倒是我发现,近年来,长沙门前悬挂艾蒿菖蒲的人家越来越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