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茜茜
“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这熟悉的音乐、熟悉的嗓音成了今年“六一”kidult们怀旧的最热门彩铃——4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眼保健操,作为中国校园文化的传统,早已融入了几代人的生活,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质疑:“眼保健操做了十四年,中国近视率却世界第二”
几个月前,一个署名为“石泉”的网友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眼保健操是不是伪科学》的帖子,对眼保健操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眼保健操可以“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的目的,同用眼卫生相结合,可以控制近视眼的新发病例”等介绍是“故弄玄虚”,眼保健操的“经络穴位之说没有科学依据”。顿时,一石惊起千层浪。
有网友指出:眼保健操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设计的,但是经络理论并没有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甚至已被现代医学所否证,因此眼保健操并无科学依据。近视的原因是眼球轴长变长,通过按摩怎么可能防止它的发生?如果有人非要把不科学的东西说成科学,那就成了伪科学。
而一般的近视是所谓“生理性近视”,在少儿时期开始出现,逐渐加深,到眼睛完全发育后就定型了。一个人是否会近视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大。通过对孪生子的比较研究发现,近视的遗传因素占80%以上。
世界上只有中国在推行眼保健操,而中国学生的近视率却排世界第二,小学生为28%、初中生为60%、高中生为85%。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做眼保健操的美国,近视率却只有25%。
学生:“我们都做得挺认真了,怎么还是近视了呢?”
静安区某小学五年级的林怡琦小朋友告诉记者,许多同学做眼保健操都是当成学校的一种任务,做做样子“糊弄”老师的,因为她和她的同学们都觉得“捏捏”眼睛并没什么效果。而她的同学杨炯扶扶眼镜说:“我们都做得挺认真了,怎么还是近视了呢?”
而一位毕业三年的“学生”告诉记者:“我觉得挺有效果的啊,现在还每天做呢,我甚至提过建议,希望单位有‘眼保健操时间’。”
家长:“检查孩子们做得对不对是关键”
“眼保健操啊?我们那时候一直做的啊,现在的小孩也做,但是都不认真,所以近视那么多”,很明显,这位家长是“顶眼保健操派”的。
“在我看来,那四节操是形式大于内容,心理作用大于生理作用的。还不如废掉,多腾出点时间好好看书呢”,马上就有家长表示反对。
“自打眼保健操的讨论一出来我就一直在关注,”另一位家长说,“我们都做过眼保健操的,所以我觉得那些负面作用有点夸大了。我儿子的学校现在还是每天要求做眼保健操并且有专门的老师来检查,我觉得检查做没做固然应该,检查孩子们有没有做对,才是关键”。
专家:“保健而非治疗”
“若说有不当之处,我觉得是‘眼保健操’的‘前言’,”记者采访了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室、复旦大学负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周行涛博士,他说,“比方说,我们做广播体操可以舒展筋骨,但我们从来不在做广播体操前说‘为防治某病,让我们做舒展体操第3节’。就像我们不能把‘颈椎劳损’怪罪到广播体操上一样,‘眼保健操’作为一种保健、舒缓作用的按摩行为,也不该为‘中国学生近视却多于他国’买单。”
周行涛博士说,眼保健操确实可缓解视觉疲劳,符合中医理论和“上医治未病”的理想,这是一种初级视觉保健的传统方法,许多成年人也有切身体会。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些时段不能去户外进行体育活动、又不能有合适的眺望空间,认真做眼保健操不失为一个放松眼睛的有效手段。
至于有网友质疑“眼保健操不正确手法有害眼睛,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角膜变形,影响视力”之说,周行涛博士告诉记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50年来从来没有这样的病例,因此,广大学生家长对此大可放心。
建议:“时尚”一点,“亲切”一点
“这音乐跟我们当年还是一样的嘛”——采访过程中,很多家长这么跟记者说。大人们觉得亲切,孩子们对这“古老”的音乐和口令却颇有微词。他们的“希望版本”眼保健操,音乐要“时尚”一点,口令要“亲切”一点。
周行涛博士在采访中也表达了他的期望,“眼保健操没有系统科学论证”这点一直也是他的“心头之患”,他表示希望和同行们一起能填补这一块的空白。此外,对于“爱子心切”的家长们,他说,不必过分担心“眼保健操”问题,但是也要正确看待这只是一项保健活动,鼓励孩子多做户外运动,提醒孩子学习间隙多远眺,及时带孩子定期检查视力,发现问题及时验光才是“爱眼正道”。
眼保健操的历史
眼保健操是1963年,由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教研室刘世铭主任自创的。当时有8节,不但有文字说明介绍怎么做,还配有穴位图。同年,北京市景山学校、北门仓小学、28中等学校开始试做这套眼保健操。
1972年,为了让“眼保健操”更容易掌握,眼科专家们对其进行了简化。最终将8节简化成5节,并做了部分改动。在北京,1976年,专家们又开始为眼保健操拍挂图、灌唱片。最后选中了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一名女生录口令。这5节操从1972年起,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