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10个亿的募款奇迹解读
■ 本报记者 萧 雪
山东省威海市慈善总会在最近开展的“慈善月”活动中,仅用10天时间就募集善款10亿多元,其中,市民直接捐款近2000万元,由企业认捐的慈善基金在10亿元以上。“威海募款模式”的速度之快,收效之巨,令人惊叹。
充实威海市的善款账户,对当地政府来说,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想法。根据威海市民政局的统计,当地因病灾致贫欠债1万元以上的困难户约5800户,资金缺口1.2亿元,仅大病救助一项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遑论其他慈善项目。对善款的焦渴,使得威海市政府动用行政力量,强力推进此次慈善月的募款进程——捐款200万以上的企业,冠名设立留本捐息的慈善基金;捐款1000万的企业负责人,可作为市慈善总会副会长人选。同时,由单位发动所有有经济收入的市民募捐,被纳入了目标绩效考核。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企业认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超过10个亿的慈善基金,使得威海今后在开展慈善项目时必然底气十足。创新捐赠方式,借助企业实力,使慈善基金的募集实现突破,这是一件好事。当前,在许多地方,慈善事业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由于吸纳到的资金有限,慈善组织对各类困难群体的救助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次的“威海募款模式”,将众多企业与当地社会救助更为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对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慈善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非全国首例。2005年11月,常州市曾开展过慈善募款宣传月,慈善基金因此实现了“爆炸式增长”,新增1.83亿元,其中企业捐款就高达1.756亿元。常州与威海提供给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大体相当。常州在募捐月后的2006年里,沿用这一劝募模式,当年实现企业捐款突破10个亿。2007年1月,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在常州调研时指出,“一年之内,动员这些企业捐款10个亿,这是全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省、直辖市能够达到的……一个常州市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常州用了一年做成的事情,威海仅仅用了10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近日在威海调研时认为,威海市通过企业认捐的方式建立稳定的慈善基金,做法非常好,值得推广。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到事情的另一面。行政力推募捐与民间慈善意识的养成,未必是“慈善月”组织者所期待的因果关系。虽然在慈善月中不乏踊跃付出爱心的威海人,但是也有一些市民通过各种途径对捐款数额与近乎强制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对不够明晰的善款用途表示困惑。有学者认为,二者恰恰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在行政力量的作用下,募款数额可能会有一时的攀升,但如果相应措施不够完备,很可能导致最终的结果适得其反。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全民慈善意识有待增强的氛围下,行政募捐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遭遇大灾大难的危机情境下。而行政募捐更需要操作方式的完善,如事前听证,预先制订完备的善款使用计划,以及事后公开透明的资助方案。惟其如此,才不致使出于慈善本意的募捐运动变成对民众爱心的透支与掠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