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梭船”
昨日(6月18日),广济桥(又名湘子桥)修复庆典仪式在潮州市举行。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的广济桥修复工程于2003年10月开工,工程对桥墩进行维修加固,并恢复明代该桥“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以及桥上亭台楼阁的独有风格。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全长约518米,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耗资9800多万元,按明代风格修复十八梭船廿四洲“古迹重现潮州
有民谣歌”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
昨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潮州广济桥重修终于完工并举行庆典。经过历时5年的修复后,”十八梭船廿四洲“古迹再次重现潮州城。
据悉,历史上,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广济桥桥体损坏严重,大部分桥墩出现淘空、倾斜与沉降,1958年改建的高桩承台式钢架桥梁也已超过了设计年限,潮州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决定全面维修广济桥。
广济桥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于2003年10月正式动工,2005年5月基本完工,二期工程于2005年10月动工,按广济桥最辉煌时期的明代形式修复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
修复后的广济桥堪称桥梁史上的一个活教科书,设计上暗合我国古代的阴阳八卦之理,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天下,呈现着特殊风格的造型艺术,成为一道风韵迷人的风景线。“廿四楼台”楼台亭阁各异,鳞次栉比,相映成辉,蔚为壮观;建筑风格庄重朴实、古朴典雅、飞檐起翘、斗拱梭柱、清盈秀美;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尽显简朴的明代建筑风格。修复后的湘子桥楼台亭阁的匾额楹联制作精雕细刻,如楼阁从西一起挂着奇观、凌霄、登瀛、得月、朝仙等匾额,东桥楼阁还有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等匾额;更有一批新老楹联引人入胜,如饶宗颐先生撰写的楹联“广川利步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如推荐古联、明代吴仕训撰写的“腾露夜过峰顶月嘶风晓逐海门潮”。每个洲楼台亭阁的阁匾楹联各具不同风格,古风古情尤可见,浸透诗情画意,飘逸着情景交融的浓浓书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使风光蕴含无限的情趣。上面雕梁画柱,再加上国内书法名家佳作,颜筋柳骨,琳琅满目,楷行隶篆,各体俱全。桥上楼亭全部以树中王之一的坤甸木结构建造。整座桥给游人带来的是艺术、文化以及技术上的种种惊叹。
另据介绍,广济桥的修复工程耗资达9800多万元。
广济桥传奇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潮州文化的表征,在科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与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结构上梁舟结合,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的建筑风格,在中国桥梁史上独具匠心,开了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之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历史上的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一是“十八梭船廿四洲”。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
二是“廿四楼台廿四样”。广济桥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如此大和多的古代岭南风雨桥规模,且装饰精美,确实是罕为精品。三是“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