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东方早报》曾经报道过的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计划开始有进展。早报记者近日路过陆家嘴时发现,中心环岛绿地附近已经有工人在开凿样洞。依据论证方案,中心环岛的上方将建设一座环形天桥,以此实现人车分流,开凿样洞只是前期准备。
其实,人们如果能仔细想想,这个陆家嘴天桥的论证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社会公共话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座桥从论证到建设方案确定,即使在确定要解决人车交通问题的前提下,其中也还有建设成本(地下通道与天桥)、实用与景观等问题要经过论证之后才能做出选择。并且这个从论证到结果确定的过程,还不应仅仅只是技术与成本以及实用与景观之间的权衡选择,同时更应该是一个通过公共参与,实现社会公共意识提高的过程。
表面上,陆家嘴“二层步行连廊”计划的落实,需要解决的似乎只有天桥与地下通道间的成本以及实用与景观问题。而实际上,这些问题的背后有利益、也有不同看法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不但在公共场所建桥时会有,在涉及其它公共建设时同样也会存在。所以,相关行政决策部门如果能在此桥建设方案的论证过程中,不仅仅只满足于封闭的技术上的方案选择,而是通过公开的方式让社会各方参与,最终在决策取舍与利益的权衡中,选择社会公共民意与技术方案的统一。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至少可以这么说,社会公众能从此桥建设方案的过程中,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在公共事务处理中,社会利益各方需要在此过程中学会取舍、妥协、甚至于让步才能达到符合各方利益并使社会公共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设想若能如此,那陆家嘴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就不仅会是一个技术上的最优选择,而且肯定还会是一个具有相当社会进步含意的社会选择。而这,不就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浦东率先改革中最需要的“亮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