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舆论盛赞“重庆新政”
众媒体肯定重庆开放、务实理念;6天来,上千名海内外人士通过信件、网络建言献策
本报讯 (记者涂源) 6月15日,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通过互联网发布一封署名公开信,面向全球网友,征集城乡统筹发展的“金点子”。
网上问计全球
汪洋、王鸿举在发给全球网友的公开信中说,“我们既不能坐等中央优惠政策的照顾,也不能依靠中央部门资金项目的支持,唯有直面挑战,在统筹城乡的体制和制度上攻坚。”
“为此,我们通过互联网,诚挚邀请社会各界群众、网友、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各类媒体,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言献策。”
在国内,这是省部级官员首次署名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问计寻策。
建言纷至沓来
6天来,上千名海内外人士通过信件、网络等方式,为重庆发展建言建策。
在互联网上,有关重庆问计全球的回帖非常多,有的是就一两个问题的建议,有的是苦心思索后写成的上万字的“论文”,有的身在农村基层的网友说的就是自己的身边事情和意见,也有人用带本人职务的实名回帖,仅在华龙网,帖子总数截至昨日下午记者发稿时,已突破了千条,这是网友的关注和热情,也是赞许和期盼。
舆论盛赞创新
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长篇文章称,“重庆市委书记和市长通过互联网,面向全球征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金点子,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这不仅仅是对重庆各地的主要领导干部而言,甚至可以将其效应放大到全国。”
《新京报》则发表评论称,“思想无国界,人类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知识共同体,在‘全球治理’观念渐渐深入人心的今天,重庆以开放的胸怀问计全球,恳请大家奉献金点子,本质上把全世界智囊当作自己的思想库。”
此外,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众多媒体都对重庆务实和创新的发展思路给予了高度评价。
重庆新政,润民无声
本报评论员
连日来,一些新政润民无声,悄悄地,我们感到一种力量。
听民。为建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书记市长公开向全球实名问计,开省级领导之先河。问计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言之善,贵于千金”,言辞之恳切,听民之真诚,令人感动和振奋,蕴涵巨大的力量。短短几天,各方良策纷至沓来,早已上万。
惠民。重庆直辖十周年,今年最大喜事之一,按中国人的传统办喜事,即使稍微铺张也不为过,但市委市政府从筹备到庆典,怀感恩之心,行节俭之事,把主要精力和金钱都用到惠民政策上,在庆典前后接连送出“大礼包”:退休工人涨工资,双困家庭入住廉租房,嘉华大桥通车出行更方便,艺术节上百场演出面向大众,等等,悄悄地,真正把直辖庆典办成了“人民的节日”。
亲民。直辖庆典刚一结束,市委市政府就发出感谢信,感谢市民对直辖十周年系列活动的支持与参与,并对临时交通管制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登报向市民致谢致歉,甚至连称呼都是“广大市民朋友们”,悄然间体现了亲民的作风。敏感的媒体专门报道这个信中的细节,迅速传播海外,引来广泛关注。
新政,是世界是平的背景下的新政,既给人民以实惠,润泽民生,又悄然见效,其核心就是开放、和谐、民生和共享。
“其身正,不令则行”,少说多干,执政者如果多能如此推行新政,试验区,就会在悄然中建成———新政系民润民,自然能最广泛地聚集民力。
借鉴三大模式统筹农村发展
本报讯 (记者涂源) 获悉重庆书记市长全球问计的消息后,一位身在外地的重庆人周先生日前致电本报,提出了三种可供重庆借鉴的外地模式,搞好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
远郊农村借鉴温州模式
周先生认为,“一小时经济圈”内离城市比较远的农村(通常离区政府或者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以上),应借鉴“温州模式”,鼓励个制私营企业的发展。
他建议,我市农村可以像北方的村落一样,将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政府要鼓励农村居民在当地创办各类企业或者成为个体户,也允许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联办企业或者成为个体户。
近郊农村借鉴苏州模式
周先生认为,“一小时经济圈”内离城市比较近的农村或者郊区(通常离区政府或者县政府所在地20公里以内,包括已有的各类工业园区或者经济园区),应借鉴“苏州模式”,鼓励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或者外商投资企业进驻,用高地价带来高产出。当地农村居民,应被视作城镇居民。他们既可以打工,也可以创业。
偏远农村借鉴澳洲模式
周先生说,“一小时经济圈”之外的农村,主要是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的农村,应借鉴“澳洲模式”:鉴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应该减少人口数量,重点发展观光农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由政府主导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成就全国有名的农副业和旅游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