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塌桥打捞工作进入第5日
抓斗抓出无数泥沙
磁吊吸出巨型铁管
本报讯 昨日,打捞工作进入第五天。
昨日8时20分许,广州打捞局的打捞队员带着潜水设备来到了打捞现场,在进行了不间断的声纳探摸之后,从江门方向驶来的一艘大型抓斗船来到了距离九江大桥坍塌处下游50米左右的位置。记者看到,巨型抓斗高8米,两爪张开之后宽4米,一把抓下去可以直达30多米深的河底,下去一抓再提出水面,只需1分钟左右,可谓方便快捷。“大爪子”一上来就连抓两把,可每次都只抓出来一堆堆泥沙。
记者在打捞现场看到,当日上午的打捞方法主要以用抓斗抓取为主,至结束,抓斗大概抓了20次,但没抓到任何跟汽车有关的物体和部件。海事人员介绍,使用抓斗打捞是昨天首次使用的新方案,但还是没有奏效,在抓了一个上午之后,下午抓斗就再也没有运作了。
下午1时30分左右,磁力吊船在距离九江大桥靠江门一侧约30米左右放下了磁力吊。15时左右,成功吊上了一截巨型的铁管,长达10米,直径1米。据了解,该铁管很可能是修桥时候遗落的物体,而不是坠江汽车的部件。
九江大桥“6·15”事故发生后,打捞工作一直成为市民的关注焦点。记者在九江海事处看到,多份来自全国各地的“打捞方案”已经送到了这里。
澄清:未打捞出任何汽车
昨天,某网站爆出“独家消息”,称昨日6时05分打捞出了一辆“白色车”。为了求证这一消息的真伪,记者赶往捞出“疑似汽车”物体的江边,附近群众告诉记者,凌晨有船在江中捞出了大件物体,但看不清捞出来的是否汽车。记者随后发现打捞现场的各船均未开始打捞。
南海海事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昨天唯一的“收获”就是那条大铁管,并没有发现早上某媒体报道的“汽车”。随后,佛山市新闻办有关负责人也再次向记者澄清,昨天并没有捞出任何汽车。
相认时刻
获救摩托车车主昨与河南老乡见面
就是他,救了我的老命!
本报讯 “是他,就是他!”黄依指着眼前个子矮矮、皮肤黝黑的王文田老人声音颤抖地说,“就是他,救了我的老命。要不是你,我现在真没这条老命了。”昨晚,年近知天命的黄依在中山市神湾镇一见到眼前柔弱的王文田老人就叫了起来。“就是说的这种我完全听不懂的地方话,个子矮矮的。就是他,没错!”他不停地喊。
昨天,本报在大洋网上发出“急寻目击证人”的消息。经过反复联系,记者终于和当日被河南老乡劝阻的唯一一位摩托车车主黄依见面。带着几分疑惑,黄依和记者乘车3个小时,从顺德九江前往河南老乡的工作地点——中山市神湾镇。
一看到王文田,黄依就认出了“6·15”惊魂一刻,让他止步断桥的恩人。黄依握着王文田老人的手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俺真认不出来,那天光顾着拦车了,都没有注意人长啥样。”看着眼前的黄依,包括司机在内的三位河南老乡都有些莫名其妙,他们并不知道我们将黄依带到中山。尽管语言不通,可在记者的帮助下,他们能勉强进行沟通。
“那天,我真以为你们出了什么车祸!”黄依说,那天雾特别大,让他更感到奇怪的是桥上的路灯全部漆黑一片。突然,前面一辆满载货物的小卡车停了下来,他远远地看到一位个子高挑和一个个子矮矮的人从车上走了下来。“他们往前面走了一下,就回身对我拼命招手并说着莫名其妙的方言,我看出来是让我停车。但我以为是发生了车祸。”坐定之后,黄依问起面前的三位河南老乡:“你有没有看到前面骑摩托车的人?”想起妻子劫后余生,黄依又说起了妻子的事情。“没有啊,俺们只看到两辆货车!”当听说黄依的妻子在先他们10分钟过桥、却奇迹般躲过一劫时,王文田和老乡又不住地感叹:“咋?!你们夫妻两个比俺们还厉害,一个在断桥的这头,一个在那头,都没有掉进去。”
“刹车时,你有没有听到桥断裂的声音?”“你也去看断桥了吗?”“你也去报警了啊?”眼前的四位陌生人,各自都发出不同的疑问,他们又再次想起那惊魂一刻。三位来自北方操着浓重河南乡音的老乡和佛山本地操着南方味道普通话的黄依之间沟通尚存在困难,但是,可以明显看出他们之间的情谊已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各方热评
读者热议本报《两河南老乡断桥边舍身拦车》报道
他们救了八个家庭
本报讯 本报《两河南老乡断桥边舍身拦车》报道在读者和网民中引发热议,在事故发生地佛山及广州、两位老人的家乡河南,两位老人的义举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本报读者对老人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学生:千里为家乡报料
昨日下午,河南当地媒体《大河报》接到远在广州的报料,“你们上大洋网看看今天的《广州日报》,在这次的九江大桥坍塌事故中,我们河南老乡立了大功!”报料人是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学大三学生郭显磊。他告诉本报记者,自己有上网看《广州日报》的习惯。昨天下午,他在网上看到了两位河南老乡的壮举,非常激动,决定拨打《大河报》的热线电话报料。
“两位老乡用义举纠正了一些人对河南人的偏见。”郭显磊说,“客观分析,由于河南经济条件等原因,部分河南人的行为确实损害着河 南形象,但我坚信大部分的河南人是淳朴的,两位老人的本能反应就是表现。”
家乡人:我们为他俩感到骄傲
“老谢这回可给俺村里妆脸儿了。我们为他俩感到骄傲。”昨天,朱口镇坡谢行政村村干部谢学泰说。他告诉记者,谢凤运老实、本分,也很能干,在村里为人很不错,威望也挺高的,邻里关系也处得十分融洽,谁家有事儿,只要他在家,都会过去帮忙。
“家里经济条件不咋样。”谢学泰说,谢凤运与孩子们分家后,家里只有不到2亩6分地,刚能够吃,让他感到为难的是,家中至今还有个儿子因为身体不好没有成家,“要是经济条件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出去打工?”
本地读者:救人行为体现民族大义
佛山禅城一家医院的龙医生看完本报报道后向记者表示,“我阅读完了这篇报道,至今都能感受到两位老人生死一瞬间的惊险,更为他们危机时刻表现出的拯救者勇气而感动,关键时刻的表现才能真正看清人的本质。”
广州的杜律师通过本报了解到两位老人的义举后说,“我看完报道后热血沸腾,两位老人此刻表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关爱精神。”
在大洋网上,众多网友纷纷发言,“我们要向两位河南老人表示敬意!”“感动中国应该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拯救的不仅仅是八辆车,更是八个家庭!”
各级政府高度肯定河南老乡行为
本报讯 广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秘书长冯润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两位老人的行为已经得到确认,今天下午将会和广东省公安厅以及顺德公安局的有关人员前去看望他们,这种行为是非常令人欣喜的,有的人遇到这种危险的事情会当场溜掉,这两名老乡虽然不是本地人,但他们在距离断桥处只有6米的地方拦车救人,不顾个人安危,这也是一种见义勇为的行为,这种精神值得发扬。
郑州周口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刘吉宇表示,昨天上午看到《广州日报》的报道后,他马上和周口市政府有关领导联系,要代表家乡政府,今天上午去看望这三位河南老乡,周口市政府随后也会派人过来看望他们。两位老人告诉记者,昨天上午很多在广州打工的河南老乡给他们打电话,说他们是河南人的骄傲,老乡们纷纷表示,要和市政府的人一起去看望他们。
报道牵动着各地河南人的心,而外来工见义勇为的行动更让顺德区政府感动。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主任王建鹏昨日一早看到本报《两个憨厚河南老乡 断桥前舍身拦飞车》的报道后,立即联系本报记者,表示希望与记者一起见上英雄一面。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他们终于亲自见到三名英雄。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