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尽管汇丰已经走向世界,但绝大多数香港人还是认为汇丰是香港本土银行 CFP/图 |
【香港这十年】汇丰:资本巨人向世界出发
汇丰与中银建筑美学的比拼,早已超越了福斯特与贝聿铭之间的较量,更多是被赋予了中英谁将主导香港经济的意义。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猜测纷纷落空
汇丰的转型是香港金融机构转型的典范,在汇丰从一家香港本地银行成长为世界级金融巨头之时,香港金融业的微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全球去
1990年12月17日,正值中英政府就香港新机场建设出现争执之际,又一则令人不安的消息在港传出:汇丰银行的注册地将改为伦敦。
此前由于对香港经济前景缺乏信心,不少老牌的英资机构从1980年代起选择撤出香港。至1990年11月,已经有77家上市公司注册地迁往国外。这些搬迁都无足轻重,但汇丰不同。
自1865年起,汇丰在香港和上海开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它不仅变成香港最大的集团公司,也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回归之前,香港最显赫的三个人分别是赛马会主席、港督,汇丰的大班(汇丰银行主席)。
在香港金管局成立之前,汇丰行使准中央银行权力,它帮助港英政府处理了1960年代的金融灾难;而在华资与英资较量的1970年代,它支持了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华资力量崛起。甚至连它的名字都让人感觉亲切——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虽然它是由苏格兰人苏石兰(Thomas Sutherland)发起成立的。
普通香港人一听到汇丰要把注册地改到伦敦的消息,马上想到汇丰与中银的宿怨。
1985年,坐落于皇后大道中1号的汇丰银行总部大厦落成,如同一艘等待起飞的宇宙飞船,雄踞维港。但这座由著名建筑师诺尔曼·福斯特大胆设计的大楼,没过多久就被另一栋更令世界瞩目的银行大楼所超越,贝聿铭为中银香港所设计的银光闪闪摩天大楼,其外形好像是雨后春笋——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和进步的象征。
但香港人进行了另一种解读,阳光照在中银大厦的玻璃上然后反射到汇丰大厦的墙上,这被风水师解释成是劈向汇丰的刀子。为了维护自己的风水,汇丰银行在楼顶架起了两门大炮,直对中银大厦,以破凶煞。
汇丰与中银建筑美学的比拼,早已超越了福斯特与贝聿铭之间的较量,更多是被赋予了中英谁将主导香港经济的意义。
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这些猜测纷纷落空。汇丰注册地改为伦敦,其实是它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早在1970年代,汇丰银行就开始收购美国海丰银行拓展北美市场;1981年成立加拿大汇丰银行;1986年成立澳州汇丰银行,并收购证券公司詹金宝;1992年完成对米特兰银行的收购,并成立汇丰投资银行;1994年成立马来西亚汇丰银行,1999年收购韩国汉城银行70%股权,拓展亚洲市场。
这一切都在汇丰的计划中——以香港为始点的国际化银行,而不仅仅是偏居于亚洲一角,主营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信贷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1995年11月,汇丰银行主席浦伟士回答新闻记者的这段话意味深长:“我们并无放弃投资于本地的业务,若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只满足于作为一间香港银行,可能早于八十年代就被当时野心勃勃的美资及日资银行吞并。我深信,将汇丰发展成一间跨国银行是正确不过的策略。”
汇丰把注册地改为伦敦、总部仍设在香港的策略,是考虑到香港“九七”回归的不确定政治因素,从而使汇丰既可以回避香港“九七”回归可能产生的风险,又可以使汇丰的投资免受英国税法和税率的影响。这样,汇丰银行就处于一种“进退自如”的位置。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