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商品,其它如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可以等待后世承认,但电影若不获当代观众认可,不能回收制作资金,便不能再生产。故承认电影的商品属性,于电影走向市场有利,甚至是性命攸关的。
但现在却走向另一极端:从以票房论英雄,到创作时以策划卖点为依归,忽视影片应有的价值观。
要命的是,人物关系彻底改变,亦改变了全戏的主要冲突及贯穿动作,扭曲了主题思想。厉帝与太子是贯穿全剧的冲突双方,但导演以腕定戏,太子成了毫无作为的配角,失去支撑全剧的正义力量,失去悲剧性元素,戏的重点移到不能承担本剧主题的婉儿身上。观众当然不能入戏。
厉帝在婉儿毒杀自已的计谋败露后,竟自饮毒酒,完全不符人物思想与性格逻辑,亦不符角色身份,尽显滑稽。懂得文艺创作规律的人都知道,当人物的性格形成后,人物会按自已行为轨迹行动。“情节是性格的历史”,厉帝既做出弒兄篡权的事,便不可能为女人轻生,何况这女人要毒死他!
冯小刚声称此片为悲剧!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观众在震撼中感受崇高的美感。《夜宴》将戏的重点,放在章子怡饰的婉儿身上,这个人物除了对情欲、权欲不择手段的贪婪,精神上不仅无美感及价值可言,灵魂也极其丑陋。观众不感动、不共鸣,在观影时才会笑场。我以为问题在于导演对何谓悲剧不清楚,不是死的人多便是悲剧。
近些年来,由于体制与对电影的定位,令内地电影类型不发达。冯小刚在贺岁片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导演的贺岁片已获观众认知,成为一种成功的类型电影,它们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且能为投资人赚到大利润。难得的是,这些影片的戏剧冲突的基础,是正在发生的社会冲突,能让老百姓产生共鸣。我还是喜欢他以前的影片。
冯小刚拍《夜宴》的悲剧,正如葛优说,他“想拿一回国际奖”,正是因这欲望,令他不自量力地卷入了当前某些人(制作人、大导演、管理当局)以为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古装及武打有兴趣,不惜大投入以谋暴利的误区。章子怡在戏中本可不演打戏,投资人却要求她打。就是这种认知的明证之一。
(作者系中山大学副教授、香港电影史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