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民族的祖先们在两岸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安澜固然恩泽长远,而研究、治理黄河的历史,也同样涵养了民族性格。
有人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黄河打交道的历史。
5月10日—6月2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为团长的全国政协视察团,全面视察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情况。
历时24天,驱车近万公里,穿越8省区,政协常委们不辞辛劳,看黄河、问黄河、研究黄河,为母亲河把脉问诊。
入田间,访农户,看民生,问发展,所为者何?一言以蔽之,和谐——人与河的和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察团成员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渊博,行程中,情况交流、观点碰撞,思路渐渐清晰。
一路看,一路记,一路想,政协常委们从实际出发,积累了大量意见和建议,这些调研成果,将汇成一个个提案、建议、报告,直送中南海,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九曲黄河问民生
——全国政协视察团调研散记
沿黄脱贫 势在必行
镜 头
5月11日,视察龙羊峡水库。
车盘旋在山路上,在满山遍野的黄色中,一座椭圆形大坝截住了青色的大河。
这些年,黄河上游建起很多座梯级水电站,产生了巨大的效益,然而电站建设后当地百姓的生存环境却并无多大改善。青海的同志用“三叹”来表达沿黄人民的心情:“望水兴叹”、“望电兴叹”、“望站兴叹”。
沿黄河一路而行,委员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具有一定普遍性。很多水电、煤、油等大项目发展喜人,但当地往往介绍说,“我们是资源富县,经济穷县”,许多地方贫困的“帽子”仍然没有摘除。
数 据
资料显示,黄河流域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占全流域300多个县市的1/3强,省级贫困县还占有一定比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规律,在许多地方并不适用。
把 脉
曾经在农业文明时代创造过辉煌的黄河流域,近些年并没有获得更大的发展。在视察团的座谈会上,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如何让黄河沿岸尽快脱贫致富。
“要饭财政富不起来!”一路走下来,委员们的思路也渐渐清晰,治贫不能靠一次次的外在接济,而应真正增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县域经济、县域财政,由此带动老百姓致富。
黄河沿岸具有丰富的资源储备,要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即建大型资源类项目,如何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如何让它也造福当地的老百姓?
全国政协常委陈广文指出,黄河流域资源开发遵循国家、地方、企业、百姓利益共享的原则。全国政协常委张涛也提出,国家应加大投入,将黄河流域的资源开发与贫困县的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委员们提出许多针对性的建议,如改革税收政策,让资源产地获得更多的效益留成;允许地方以土地或资金入股参与分成;尽快建立资源补偿、生态补偿和环境补偿机制,凡企业因开发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的,从企业销售额中切出一定份额用于对环境的补偿等等。
视察团团长张思卿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实现我国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小康,沿黄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尤为重要。
持续发展 避免污染
镜 头
5月17日—19日,视察内蒙古。
沿途有人指着贺兰山的余脉,感慨山太荒芜,同车的内蒙古政协的一位同志说,“你别看上面,地下全是煤!”的确,看山边那一根根焦化煤厂的烟囱就知道。
3天下来,总的感受是四个字“后发优势”。内蒙古开始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并不单纯输出煤资源,利用煤焦化、发电等深加工,让资源的附加值留在了资源产地。
在达拉特旗,考察团还看到一个化学工业生产线,整个企业按循环经济的要求,使废渣全部变成水泥,使废气回收作为工业原料,使废水处理成中水后循环利用,将把所有的废物“吃干榨尽”,做到使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为零。
数 据
2006年,黄河流域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25%的断面水质为劣五类水,丧失了使用功能。在三门峡水库,委员们看到了发黑的黄河水,据介绍,黄河干流尚属轻度污染,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渭河、汾河等河流污染最为严重。
把 脉
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西部各省的发展愿望非常迫切。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汪纪戎表示了担心:“必须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减少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否则,我们又会看到自毁家园、涸泽而渔的状况!”
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沿途为西部的发展连连惊叹,但同时他也认为,必须抛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高起点、高水准、高科技、高效益、高节能、高环保为目标,全力推进循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委员们建议,应对水污染,应提高监测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实行入河污染物总量和省界断面水质双控制,做好黄河水质监测,加强黄河水质的动态监控,建立完善的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发展中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解决,但有些问题,仅凭地方的力量难以解决。考察中,委员们对开发分区政策,尤为关注。即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哪些地方应该开发、哪些地方应减少开发、哪些地方不能开发作出明确规定。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规划一旦划定,必然要涉及移民、补偿等问题,尤其在财力有限的西部地区,国家应该出台相应措施,给予鼓励和支持。”汪纪戎说,“四区规划完成,国家还应该帮助当地进行规模性的开发。”
保护生态 惠及百姓
镜 头
5月20日,下午5时,蒙晋交界的万家寨水电站。从源头至万家寨,每年的输沙量不过1亿吨;万家寨以下至潼关,即划定的中游,只700公里的河道,每年的输沙量竟在9亿吨左右,而黄河每年的输沙量才16亿吨左右。
5月21日,上午,参观山西偏关县永兴河流域治理情况。车沿盘山公路上行,下起了雨,远处的树和草青翠可爱,这段重点治理的荒山更加喜人,黄色已被绿色包围,人们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水沙科学与水电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光谦已按捺不住,频频推开车窗拍照,一面拍一面感叹:“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完全有可能!”
数 据
根据2006年资料,进入黄河泥沙量多年平均每年约有16亿吨,河水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5公斤。黄河水量只有长江的1/17,而泥沙量却是长江的3倍,平均含沙量是长江的30倍。在世界13条年输沙量超过1亿吨的大河中,黄河年输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均居世界之首。
把 脉
随着1999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沿黄生态正在慢慢变好,然而,黄河治沙情形依然严峻。
一路看下来,视察团听到的反映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是国家实行的各项惠民政策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一项。但每个省几乎都提到一个问题:退耕还林的力度仍需加大。用于这项政策的资金正逐年减少,各地的指标也相应缩减;同时,政策安排的8年补偿期也马上到期,农民虽有积极性,但也马上面临缺少鼓励的境地。
全国政协常委、考察团成员任玉岭认为,这项好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一些专项经费被用在自然条件较好的中东部地区,而真正需要的西部地区,因为所谓“跑部钱进”现象而得不到所需的资金。
王光谦有一个口头禅——“就这么简单”。他用在了黄河治沙上:“人退出来,让生态自然恢复;建淤地坝,拦住进入黄河的沙。就这么简单。”
建淤地坝是一项有效的拦沙手段,这一被专家极力称道的拦沙其实是向大自然学习的结果,一开始人们发现,山谷中有一种现象叫“聚湫”,即在水土流经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障碍,水带着泥沙在这里聚积,先是变成一个小水库,然后水蒸发之后,变成了平整的土地。农民便在这里耕种,发现这样的地,不但水不缺,而且土壤还非常肥沃——水带来了许多有机物。
于是这个拦沙的策略便应运而生,即人工建造许多大大小小的坝,实现拦截泥沙同时造田的目标。视察团在视察中发现,还应该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拦沙网络体系,这一策略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节水养水 应对危机
镜 头
“天下黄河富宁夏”,走进银川平原才有了真切体验,田畴整齐划一,处处湖泊飞鸟,一派塞上江南好风光。银川平原自古是引黄灌溉区,至今仍在使用秦渠、唐徕渠等古老水利设施。目前宁夏的亩均灌溉毛用水量为97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5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正说明了节水潜力的巨大。
5月18日上午,参观巴彦淖尔市。我们看到了“二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拦住黄河抬高水位,分走了一条“小黄河”,通过7层渠道灌溉着河套平原的万亩粮田,最后再次汇入黄河。由于渠道老化、农业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
数 据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03亿立方米,仅保有全国2.5%的水量,却要保证12%人口和15%耕地的用水,沿岸50多座城市和420个城镇的生态用水、工业用水也都依赖于此。目前年均耗用河川径流量已基本达到限额,大部分省区已超指标用水。一些沿河省市大规模开发地下水,形成大范围地下水降落漏斗,其中陕西、山西两省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
把 脉
张思卿在考察过程中多次提出,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考察团认为,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的问题,没有水,一切都无从谈起。目前来看,水少已成较为突出的问题。
在总量暂时无法增加,甚至在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节约用水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在宁夏,农村用水协会引起了考察团的注意。就是把末级渠系工程设施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交给农民,自己的工程自己用自己管,自然调动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
宁夏正在开展的水权转换试点,也是节水新措施。具体做法是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同时工业投资农业节水设施建设,水资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了。考察团对这种做法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有委员指出,从整条黄河的角度考虑,只有做到准确的水量监测和计量,这样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很有可能成为上工业项目的幌子。
委员们认为,要缓解黄河沿岸的用水矛盾,满足工业、农业、生态及生活用水的需要,节水成为当务之急。全国政协委员陈明义认为,农业节水是关键,应改变传统的漫灌灌溉方式,逐步推广喷淋及滴灌技术;同时应投入相应资金改造老化的水利设施。(记者刘维涛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刘维涛摄)
随团心得:
新思路产生新效果
——从“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视察活动看视察工作新变化
“参加全国政协视察活动很多次了,从来没有哪次像这次跑了那么多地方,看到那么多东西,这次的收获真的很大。”王光谦常委在全国政协常委“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视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发出这样的感慨。王光谦的感慨与委员视察工作的定位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去年底全国政协召开了视察工作座谈会,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委员视察工作的意见,提出委员视察要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情况、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巡视查看,进行咨政建言,反映社情民意,开展民主监督。新的定位赋予了视察工作更多新内涵。这次视察活动从制定选题到组织实施,处处体现着这种变化。
首先是题目体现了《意见》中“选择一些具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开展视察”的要求。这次视察范围涉及黄河沿岸八省区,内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为了把握好这次视察主题,视察团早在视察开始前三个月就着手起草视察提纲,从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等十几个部委收集相关资料,印发给每位成员。本次视察还改变了以往只给省级政协发函的做法,而是直接给省级党委发函,抄送省政府、政协,并随函附送视察提纲。各省区都按照视察提纲准备汇报内容,并就一些具体问题给视察团补充了更为翔实的材料,使每位视察团成员在出发前就对有关情况了然于胸,大大增强了视察的目的性。
这次视察团成员组成采取邀请的办法。通过大会发言、提案、信息等渠道,选择对这一选题关注且熟悉情况的常委及部分委员参加视察。视察团成员既有京内委员也不乏京外委员。他们来自中共、科技、农业、教育、新闻出版等多个界别。一路上,各个界别的委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意见建议,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
按照《意见》提出的委员视察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的要求,这次视察采取了听取地方汇报、实地考察、与基层座谈、内部座谈、交换意见等多种活动方式。“不要把‘座谈会’开成‘座读会’,”是视察团成员经常说的一句话。视察团所到每个省市县都要听取情况汇报,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座谈时不搞“穿靴戴帽”,而是直截了当地研究具体问题、分析实际情况、交换意见建议,时时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目前,这次视察的行程已经结束,但是相关工作仍在进行。视察团将集中精力做好视察报告的起草和其他视察成果的反映和反馈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仍将处处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江迪)
|